|
本帖最后由 莱芜热心人 于 2012-9-28 16:04 编辑
李桂英,1955年生,中共党员,莱芜梆子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塑造过《红柳绿柳》中的绿柳、《借闺女》中的秋菊、《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等角色,曾受到彭真、康克清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艺40余年,她曾18次上荧屏,17次获省部级奖励,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全省尖子演员”荣誉称号,记过二等功,还曾参加过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出和“星光大道”栏目。
她是莱芜梆子上世纪70年代的代表人物,她的名字对爱听莱芜梆子的人来说如雷贯耳。她多次进京为国家领导人和首都观众演出,还把莱芜梆子唱到了韩国,得到的荣誉更是不计其数。然而,很少有人了解生活中的她。她就是李桂英,我市莱芜梆子剧团里年近六十的国家一级演员。因为在大型现代戏《儿行千里》中饰演忠子娘一角,她又着实火了一把。经过多次联系与沟通,李桂英老师终于答应接受本报专访,这让我们十分激动。我们想立马去看一看现实中的忠子娘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李桂英老师为人低调,虽然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形象,却极少接受媒体的采访。她的资料,在网上能搜索到的很少,只有一部部响当当的作品。她说:“让我登台唱戏行,让我发言讲话可真难为死我了。一般演完戏,我就躲起来,生怕让媒体逮住,因为实在说不出什么话来。光好好唱戏就行了。”跟许多人一听到上台就紧张不同,李桂英老师只有站在舞台上才更加洒脱和自信,她属于那片舞台。
她怎么可能是忠子娘?
刚见到李桂英老师,我们感到十分惊讶:“这就是演忠子娘的演员李桂英老师?她是年近六十的老艺术家?是不是找错人了?”
的确,眼前的她与戏中那个朴素而严苛、满头银发、步履蹒跚的农村老太太不同。作为有着40余年艺术生涯的国家一级演员,她与我们想象中的那种说起话来和蔼中透着威严,动作虽迟缓但有力的老艺术家形象也完全不同。眼前的这位演员,身着时尚的衣裤,蹬一双专业舞蹈鞋,烫着漂亮的卷发,略施粉黛,让原本就精致的五官看上去更加清秀。她说起话来干净利落,走起路来步步生风,一看就是个爽快麻利的人。看上去,别说80岁的忠子娘,就是跟她本身的年龄也极不相配。“她怎么可能是忠子娘?”巨大的反差让记者一时难以接受。然而,一切疑问很快被李桂英老师的亲切朴实化解了。
“我打一开始就是唱花旦的,塑造的全是年轻俏皮的女性角色,那种一颦一笑、活泼好动的劲儿才是我拿手的。就是现在让我演一个20出头的小姑娘,我也毫不犯憷。突然让我演80岁的老太太,我实在接受不了,主要是没演过,心里没底,自己都怀疑自己,怎么能演好呢?所以,我当时特别不想接这个角色。可是团领导给了我极大的肯定,他们对我说,你就放心演吧,你肯定行。这样一来,我才开始着手准备。”没想到,就是这个让李桂英自己都不敢接的角色,被她演绎成了又一个舞台经典形象。她是怎么做到的?
一睁眼我就到了80岁吃饭走路都在琢磨角色
李桂英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对任何角色的演绎都精益求精。为了演好对她来说极富挑战性的忠子娘一角,她每天除了琢磨剧本就是去大街上看人。看什么人?专盯着那些老太太们看,不管在公园里还是马路上,过来个老太太就死死地盯着看,学人家怎么走路,怎么拿姿势。用她的话说:“跟傻了似的。”那段时间,李桂英在生活中完全成了一位老太太,“早上一睁眼,我就是80岁的人了。吃饭、走路都是那个年龄段的特征,走不出来了。”
李桂英能把角色琢磨到什么程度呢?她曾经为角色的塑造想过几套方案,“第一个方案,一个农村老太太,抽着大烟袋怎么样?很多农村老太太喜欢抽烟袋的。不行,要是这样的话,角色就出不来效果了。第二个方案,80多岁了,是不是应该让她裹着小脚?也不行,她进过识字班,是位老党员,应该是裹过脚,后来把脚放开了才对。”
2008年,《儿行千里》首次亮相就获得了巨大成功,紧接着开始了各地巡演,共186场演出。每演完一场,李桂英都对角色有一些新的理解,然后会尝试着在下一次演出中进行改进。最后,她的角色大改了12次,小改了上百次。这就是为什么忠子娘演得特别传神的原因。
每场演出结束后,李桂英都会双眼红肿,至少两个小时才能缓过神来。因为入戏太深的缘故,她一直未能在生活中脱离角色,以至于原本十分光滑的面庞上出现了皱纹和眼袋。李桂英的家人有些心疼,劝她:“你这都把自己演成真的老太太了,别再演了!”可她不听这些,还是一有演出就冲上台去,二话不说,瞬间就能让忠子娘附体。
外公就是莱芜梆子的创始人之一
李桂英是怎么与艺术结缘的?这得先说说她的外公。原来,这位老戏骨的外公奚凤贤(艺名奚裙子)就是莱芜梆子的创始人之一,擅长武马生,在梆子戏界大名鼎鼎。小时候跑去偷看、偷学在文宣队的姐姐排演节目,算是李桂英与艺术最初的接触。
有一次,学校老师说县城里来的老师要招几名学生成立一支专业的文艺宣传队(莱芜梆子剧团前身),身材修长、样貌出众的李桂英被相中了。不久后,她去县城参加面试,一首即兴演唱的《北京的金山上》给老师们留下了好印象。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等待,李桂英才被正式纳入文艺宣传队。
擅长唱歌、民族舞、芭蕾舞和节目主持的李桂英压根儿就不想唱戏,可是被分到梆子剧团里,她只能一头扎进去。随着对梆子戏的了解加深,她越来越热爱这行,“剧团最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改了行。我也想过,可是要走的时候,又实在放不下了。我不能轻易放弃。”
从不想唱戏到没法不唱戏,李桂英与莱芜梆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家人的支持是我前行的力量
作为演员,尤其是一位大腕,李桂英经常到外地演出,有时一走就是一个多月;即使在近处演出,也常常半夜一两点才回家,让她很少有时间陪在家人身边。谈起家人,李桂英内心无限感慨。她说:“我既愧疚又感激,这么多年来,我对他们爷俩的照顾太少了,多亏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是我前行的力量。”
李桂英跟老伴当年都是莱芜梆子剧团的成员,经常一起到外地演出。儿子刚满六个月的时候,夫妻俩就抱着孩子到外地开始为期两个月的巡演。当地负责人对他们一家格外照顾,安排剧院附近的一间房子给他们住。楼梯高低不平,抱着儿子的李桂英一不小心摔倒了。为了保护儿子,她让自己的胳膊先着地,站起来时胳膊肘被摔得皮开肉绽。忍着剧痛,打开房门,眼前的景象让夫妻俩惊呆了,里面摆放的竟然是一屋子花圈。没办法,为了演出不能在这些事上太挑剔。夫妇二人扒开花圈,将麦秸和干草铺在地上弄了张床垫,就这么住下了。那段时间,李桂英的行李中始终有一个煤油炉,那是为了让儿子吃好一点。演出一结束,她就拿煤油炉给孩子煮面条,但儿子最后还是因为水土不服生了病,在医院一住就是三个月。说到这里,李桂英一阵心酸,泪花在眼眶中打转,声音也哽咽了。“我有次演出回来,打开碗柜吓得一声尖叫,碗里竟然有只死老鼠!再仔细看,哦,不是老鼠,是吃剩的东西长了很长的黑毛,看起来像死老鼠。原来,我出差在外的日子,他们爷俩在家做疙瘩汤,一顿没吃完就搁在碗柜里,结果三伏天长毛了。不能怪他们,是我没尽到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以后每次演出前,我都给他们爷俩尽量多备下一些吃的。”
一件件看似跟演戏无关的生活琐事,在李桂英的艺术道路上转化成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她的坚持、坚韧和坚强,她的谦虚、朴实和厚道,都是生活的馈赠,是艺术的根源。
最喜梅花迎寒开
李桂英这个土生土长、乡情乡韵哺育出来又唱了大半辈子家乡戏的表演艺术家,把莱芜梆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或带着悠远古风,或伴着现代气息,在观众心中定格,又在时光中灵动。
采访结束,我们请李桂英老师总结一下自己的艺术人生。她说最喜爱的就是梅花,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象征。她既然选择了艺术,就要不断追求和进取,勇攀高峰。李桂英老师的老伴则说:“她为人厚道,谦虚平和,又不乏坚毅和率真,就像梅花一样,不论是做人还是演戏,都在追求高雅脱俗。”
李老师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莱芜梆子表演行列中,让这门宝贵的艺术薪火相传,不断兴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