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社区论坛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社区 官方微信

莱芜社区论坛

查看:400 回复:0 发表于 2014-3-15 21:5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21:58:47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慈宗佛法的当代解读——读周明锋《佛科学研究》有感 [复制链接]

  作者:慈天元

  一、花落还开看慈宗

  2014年3月15日,按佛弟子“众圣点记”的传统,本师释迦牟尼佛已涅槃2500周年。此前受周明锋邀请,答应就《佛科学研究》一文写些感悟性的文字,由于尘缘劳顿,此事一直没有着落,今借佛涅法缘,聊述一二,以燃灯照世共引莲舟。

  提到佛教,许多人想到的首先是烧香磕头,前世来生。一句话,佛教是迷信的代名词,既不可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不可能和科学有什么联系。周明锋的《佛科学研究》,对于打破这种成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维向度。

  据佛经上记载,常不轻菩萨有一个习惯,他无论见到谁,都一念常住:我不轻汝,汝当作佛。

  这一理念,也体现在《佛科学研究》里面,众生皆有佛性,人人是未来佛,于释迦佛的遗教来说,这是确定无疑的,而《佛科学研究》则告诉世人:未来的世界,是弥勒诸佛的世界。

  弥勒本为梵语,华言译为慈氏,此乃菩萨之姓,其名曰阿逸多。全名的意思是“慈无能胜”,意谓慈悲之心无有能胜其者,故弥勒号曰“大慈”,与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合称‘五大菩萨’。

  过去有一个偈子,是专讲弥勒菩萨的: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怎么理解这个偈子呢?众生身无量无尽,但在法相上,只是一身,我们知道,在教理上,佛性是没有差别的,弥勒菩萨的佛性,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丝毫无亏,众生佛性本来圆满,但是因为世人心念不一,所趣各异,由是日用而不知,这就造成了身命随业力轮转的“幻相”。释迦佛曾经授记弥勒菩萨为未来佛,做为释迦佛的弟子,弥勒菩萨的修行并不是很用功,至少比起佛的许多出家弟子,谈不上刻苦二字,为什么努力的人反而会不如相对闲散的人呢?这是佛法的大秘密,释迦佛也曾坚守苦行,但他最后的结论,认为苦行非道,不宜过度提倡。佛教与外道的不共法,在于智慧的成就不同。

  佛法是般若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般若是修行之岸,弥勒菩萨虽然不重个人的修行,但他人缘好,懂得把智珠投放在人我共利的地方,而不是只为一己解脱,余下的事什么也不管。释迦佛意识到在未来的世界,这种品质是世间最需要的,于是授记弥勒菩萨为一生补处菩萨,而没有这种品质的人,无论他的修行看起来多么“努力”,由于我执未破,不能深通佛法,于不二门实难正入,自是要于“努力”之外另下一番开悟的功夫了。不是这些佛弟子的修行不好,而是修行的方向有点绕。有些人会围着“我”的桩子越绕越紧,有些人则能言下颖悟“诸法无我”的理趣而获得解脱自在,但是要顿超十地,获得三身圆满的成就,那还是需要功德具足才有眉目。“没吃三天素,就想上西天”,毕竟是一种不打折扣的妄想。

  总体上看,《佛科学研究》所提倡的是慈宗教法。所谓慈宗,就是以慈为宗,以弥勒菩萨为形象大使的教育体系。“慈宗”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四月由太虚大师倡导创立的一宗,略言之,就是“慈氏宗”的简称。其实慈宗并不是一个新的宗派,弥勒净土的信仰久已有之,它属于十大宗当中的“净土宗”,为净土宗总摄释迦遗教的法脉,故亦可称之为“弥勒净宗”。而极乐法门则应称为“极乐净宗”,药师法门称为“药师净宗”。

  无论是极乐净土,还是药师净土,或是弥勒净土,无一不是修行人愿念的化城。极乐净土是“法藏”四十八愿所化;药师净土,是“药师如来”十二大愿所化;弥勒净土,则是世间觉者善愿共然的念力所化。诸土都不是人们当下所生存的“真实世界”,但做为信众的精神天国,一部分修行人能于定境(或幻觉)中身意往来。对于当下的世界来说,净土是美丽的虚拟世界,把现实人间转化为报身净土,是慈宗佛法的最终目的,但没有善共业的集聚,没有群体智能的整体提升,净土断然不会现前。

  好在,彼岸佛国,离我们并不遥远,念想之间,就可能弹指而至。十世古今,始终未离当下;无边尘刹,自他不隔毫端。心有净土,则净土已是蓝图;同修善业,则果报立于当下。趣于恶业,是人自远于如来,一念失准,又岂止是五十六亿年之隔啊!

  二、梅香暗度送般若

  惊蛰已然十日,“春深梅渐老,地换绿时装”。在我所居住的社区旁,有一片腊梅林,苦寒时节,梅香清逸,其情极似释迦佛二千五百年前宏法于印度,古印度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一个人生下来就会受种姓差别的影响,从而决定其人生命运的轨迹,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佛如来庄严宣告:般若法最胜,极乐是平等。及至禅意东传,脉延六祖,不识字的人也晓得人有南北,佛性不分南北!向有东西,文明不囿东西。这是东方文化最动人心弦的一幕。佛教在印度衰败了,但在中国,在东土震旦,迎来了它的春天。并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成为中国文化中生生不息的有机成份。

  为什么佛教在中国会有这样的影响呢?这是因为,佛教表面上是迷信的宗教,这迎合了普通民众求神拜鬼的精神需求;在另一层面,佛教所提倡的却是智慧的教育。般若一词,可浅译为智慧,这里的智慧,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狡猾,而是圆融大觉,这种圆觉之智胜义谛中离于言说,因而能和中国道家暗通款曲觅得传播的土壤。所以,虽然独尊儒术是旧时的国策,然而佛智的光芒难以尽掩,道、释、儒,终于鼎足而立,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主干。原本,言语之外的风光,自然而壮美;法缚之外的世界,自由而奔放。佛设诸法,本为度人,不为缚人,但作业自缚者,比比皆是,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实由贪、嗔、痴交集所生。佛法原不神秘,看破、放下、清净、自在,则“试将心比佛,与佛始终同”。

  人生于世,悲欢离合尽系于业习,佛法以戒、定、慧对治贪、嗔、痴,转恶业为善业,藉由心地的祥和,化解外在的危机。社会险恶,首先出于人心的险恶,人人以自利为目的,则人人必互视为仇敌,因为自利需要占有资源,而人类可控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在生物界,争夺优势生存资源,制造了生物之间你死我活的杀戮,人类并没有脱离自身的生物本性,所以为了出人头地,为了掌握至高的权柄,人类至今仍然和低等生物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为了权力,甚至能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更别说同僚之间的彼此倾轧了。释迦佛曾经身为王子,他觉悟到绝对的权力并不能使一个人获得心灵上的安宁,于是才离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悟到:一切缘起法,诸相悉无常。

  释迦佛宏法,以“六和敬”要求他的粉丝团。“六和敬”是世界三大语系——巴利语、汉语、藏语系佛教的共同依止,那么什么是“六和敬”呢?

  一、身和同住:同道们身土同修,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不无端制造磨擦,不野蛮滋扰他人。

  二、语和无诤:同道们身土同修,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口和无诤”不是说不要争论,而是说不要做无益的争论。佛如来以无碍辩才胜九十六种外道,已经告诉后人,辩论要看时机和对象。对于宣教难化的顽冥之徒,佛亦有“圣默然”的时候。20世纪中期,著名的藏学家更敦群培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赞同某一个观点,你会寻找到成千上万个论据支持它;如果你反对一个观点,你也同样可以找出成千上万个论据来佐证它。”争论是没有止境的,有理、有利、有节,应适可而止。语和无诤大致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

  (1)仔细聆听,言而有据;

  (2)语音清楚,言辞得体;

  (3)语气温和,态度诚恳;

  (4)精练简明,收放守度;

  (5)善巧方便,讲究方法;

  (6)批评委婉,容人改过。

  三、意和同悦:同道们身土同修,要做到意业清净,为全体成员祝福,随喜他人的功德,不要只图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一己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四、戒和同修: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规约,在共同组织框架、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之下,共同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行为、形体行为和精神行为,是团队管理的必然要求。

  在这方面,冯玉祥值得学习。冯玉祥为了把他统帅的西北军练成一支有教养的军队,制定了许多军令,其中有一条就是“戒烟”。有次他当众宣布全军戒烟,如有违纪者,就罚其吃烟头。后来,在惩罚一位吸烟士兵时,士兵顶撞说他也吸烟了。原来冯玉祥与友邻部队长官会面时偶尔吸了几口烟。冯玉祥猛地摔下军帽,大声说:“我冯玉祥上梁不正下梁歪。我是吸烟了!”说着从士兵手里抢过烟头,塞进自己嘴里。这就是“戒和同修”在管理层面上的意义,“夫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菩萨在众生中,不在人们的视界之外;佛法在平常处,不在障人眼目的戏法里。

  五、利和同均:利就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都应共享而分配如法,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养成营私肥己的恶习,不能使教财成为私产,致引起争权夺利的纠纷,影响到教团的破产。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冲突大半是由于对资源的争夺。“利和同均”则强调团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这是一个慈悲的、智慧的、和平的、共同繁荣的理念。一个健全的团体,法治精神自然是不能缺少的,但是,如果缺乏了共享资源的意识,那么,集团就必然会趋于分化或崩溃。

  六、见和同解:佛教提倡思想的自主转变,藉由思想的自主转变,才能形成团队的自觉协同,理念不一样的人,不必强制其相处在一起,情趣一致,团队和谐才有内在的基础。否则教团的力量就会分化,每个人各持成见,自以为胜,这个团体一定精神散漫难有作为。

  六和敬可总摄为理和与事和两个范畴。见和同解是为理和,理念一致,行动上才好趋同,这是社会管理的必然道理。六和敬的特点是,前四和重视法治精神,后二和重视经济共产与思想统一。一个健全的团体,法治精神自然不能缺少,但若不重视经济的如法分配和思想的自觉统一,任何团队都会分化并衰落。小而利益群体的内斗,大至世界范围的争端,其发生的原因,多在经济失其平衡的支配,和思想不能达成一致的认识。

  周明锋在《佛科学研究》的开篇语中指出“佛其实不是宗教、更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人类共同宿命的科学。佛说了很多话做了很多事,恰恰都是在破除迷信点化众生。佛也是严禁搞个人崇拜、禁止膜拜偶像。佛教育众生的,也是一个最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这些观点大体上都是对的。

  三、心源风雨说宗教

  周明锋菩萨认为佛和宗教无关,这是认识上的小小失误,也和他长期以来所接受的宗教观有着内在的联系。通常意义上,人们认为宗教是人对神的信仰。但这个定义,对于佛教是不合适的,佛教有自己的宗教观,佛教认为:内证为宗,设化为教。那么所谓的宗教,在佛教看来,其实不过是心灵的自我觉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机缘接引罢了。总之,对于佛教来说,宗教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教育体系。佛,不是难以理解的怪物,他原是有智慧的人,一个偃武修文,用思想和一整套心灵软件影响宇内的人。

  无疑,心灵软件是用来洗脑用的。有的人一听到洗脑,就莫明紧张,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每个人在出生以后,都必然要接受不同文化体系的“洗脑”,否则就难以完成人的社会化进程,这就好比一台电脑,如果不安装任何软件,就不能发挥它的全部功能一样。佛教文化的先进性,在于其看到了人类进化的真正方向——逐渐远离暴力控制,以良性的愿念导正社会进步的方向。这和激进的革命者的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佛教以慈悲为怀,尽可能避免社会因杀戮而产生动荡。有些人因此而骂佛教软弱,但我们反观历史,就会发现,以暴易暴,往往会引来仇杀的轮回,这是没有出路的奋斗方向,佛以大智慧窥见众生病根,苦口婆心劝化有缘,可是,总有人听不进去,或因为业障而听不明白,所以佛陀虽然宏法于世,众生的业习,还需众生自己去了断。

  抹黑佛教的人,掩不住佛法的光芒。没有智慧福报的人,也不明白如来究竟在说些什么。其实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理念基础在缘起二字,而教学的目的,是般若济度——个体智能和群体智能相即相入,以此解厄利生,不虚人间一行。学佛的法要,前人已经详尽披露,如四依四不依:依智不依识,依法不依人,依经不依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四条原则,个人认为前两条是最重要的,没有内生的智慧,人们就难以辨别法或人的邪正,也难以辨别经与论的真伪,以及何为了义何为不了义,所以,内明以通佛心,最为根本,前贤语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确如晨钟暮鼓一般,教人警醒。

  自觉的心灵,能完成自我意识的净化,心灵软件的自主升级和联网共享,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有人的福报。《华严经》中写道:忉利天王的宫殿里,有一种用宝珠结成的网,一颗颗宝珠的光,互相辉映,一重一重,无有穷尽,这种由宝珠所结成的网,就叫做因陀罗网,也叫做帝网。在互联网发明以前,我们或许会认为这只是神话,但在互联网技术已相当成熟的今天,我们会蓦然发现,原来信息的传播,确实可以联网共享!忉利天是佛教所说的三十三天,是梵文Trayastrim?a的音译,三十三天据说又是弥勒菩萨说法的地方,互联网的兴起,意味着慈宗佛法不再是虚拟的空想,而有了现实的依凭,从佛教信众的空想弥勒净土,到全球网脑联动下人间净土的实现,离不开先进思想的传播,也离不开科技进步的力量。《金刚经》上讲: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本人由此获得一个启示:“未来佛”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某个人,而是由人类的共业正在创造的“全球脑智能生命体”,“他”是真正的“超人”,任何个体的智能都无法和“他”相比,同时,它的存在,是为了服务于人类全体,为了服务于地球生态圈,为了服务于未来的星际文明。

  本人在此提议把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全球脑智能生命体”,称为“弥勒”或“弥赛亚”,而人类中的每一分子,包括我,包括你,包括每一个人,都是“全球脑智能生命体”中的一个神经细胞,或是“全球脑智能生命体”的一个分身。面对工业文明给人类造成的重重危机,人类是自己的救世主,人类为了拯救自己和地球的命运,最终会把把所有人的智能联在一起,念力的“和聚变”,必能完成释迦如来未了的遗愿,把人间转变为人人平等的弥勒佛国,从而开创一个智业文明的新时代。

  以上是笔者阅读《佛科学研究》之后的一些感想,未能全然认同周明锋菩萨的见解,但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佛科学研究》问世以后,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好之者认为耳目一新,开创了佛教研究的新局面;厌之者认为周明锋是魔子魔孙,应该受到口诛笔伐。笔者则认为:每个人在圆证佛法之前,都可能是魔种子,同时,每个人也都是佛种子,用慈悲心对待每一个人,则魔种子成长的环境就会消解,这和阳光能融化坚冰一样。用仇恨心对待每一个人,则佛种子成长的环境就会恶化,再好的良种,不给予良好的生存环境,也有可能发生败坏。人们需要一个怎样的未来?在于人们当下的选择。未来是众生念力博弈的共然趋势,个体念力的强度微不足道,它弱如蝴蝶翅膀间上的微风,但所有人念力的共振态,足以毁灭或创生一个新的天宇。

  雅历二年惊蛰十日(Y2JZ10,2014.03.15)

  参考资料:

  《佛科学研究》周明锋著

  《慈宗弥勒法门概要认知简介》慈德著

  百度百科《六和敬》辞条

  《从2013年信息化浪潮看未来趋势——全球网脑》作者高路原载《太极城哲学专号》第二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反对反对0
 
回复 转播 分享 百度谷歌雅虎搜狗搜搜有道360奇虎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