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社区论坛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社区 官方微信

莱芜社区论坛

查看:1028 回复:1 发表于 2013-10-31 00: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00:31:28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嬴地名探源 [复制链接]

          莱芜市羊里镇城子县址,有多种关于“嬴”的古称,如嬴、嬴地、嬴邑、嬴城等。究其名称含意,各不相同。嬴、嬴地,均有居地、地域标志之意;嬴邑,含有鄙邑、食邑、采邑之意;嬴城则有都城、都邑之意。正是这些不同的表意,造成了人们的错觉,产生了一些误论。有些推论,引起了社会争议和关注,有必要与之商榷。  t: G8 K# C. d
    其一,关于嬴城是嬴国的都城说。直观“嬴城”二字,理应解读为嬴国的都城。但是,结合历史实际做分析,既无历史史料可查,也无历史实物可考,都城之说,难以服人。据史料载,嬴人曾经是一个非常兴旺的族群。如果他们真是定都于此,无疑,必然有嬴人中心族系生活遗迹可考。而证明嬴人中心族系久居之地的可靠实物就是陵墓,因为其它实物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但陵墓是固定的,永存的。然而,在这里并没有考察到嬴人一穴一墓的痕迹,何故?答案就是嬴人没有在此立国建都。& t0 O4 m' d& I( M& g* w. r& r
    不过,此地关于“城”的概念起因还是有据可查的。史料载,公元前500年,鲁国大夫季斯为旌表孔子夹谷会盟之功,特筑城于此,以表感谢之意,定名“谢城”。此前,这里并没有“城”的文载,所以,嬴城理应是谢城演绎后的叫法,并不是嬴国的都城。% ^3 o0 D7 Q* u) i, q/ O( d7 O
    其二,关于嬴邑是伯益的封邑说。伯益即伯翳,系皋陶之子,被赐嬴姓,称嬴人的先祖。立说者认定,“虞夏时期,此地应是伯益的食邑和活动地”。并引证《越绝书·吴内传》:“益与禹臣于舜,舜传至禹,荐益而封之百里。”引《凤洲纲鉴纂·夏帝启纪》注曰:“初禹荐益,而封之百里。”一讲舜封,一讲禹封,不管谁封,被封无疑。此处需要指出的是,引其证,必先明其意。益被封的是“官”,还是被封的领地——— “食邑”?这是需要搞清楚的。其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荐”字,一个是“百里”。对照古人的习惯用语可知,此处的荐字,并不作推荐、举荐讲,而是表达藉、慰藉之意;此处的“百里”不是指领地,也不是指食邑,而是县官的代称。古代常以“百里”代指县令官,如《北山移文》中就有“跨属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句,这里的百里即指县令官。句子的表意就是“居于各县令的首位”。在李陵《答苏武书》中有“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句,其中“茅土”就是受封,“荐”即慰藉之意。由此可知,伯益被封的是个“七品芝麻官”,而不是封地。熟悉华夏历史的都知道,舜禹之时,是公天下的社会,在公天下的社会中,是没有“封邑”一说的。所以,伯益被封与莱芜的嬴邑毫无关系。
4 S& M7 K, V1 Z$ d. t    此地关于“邑”的称谓,史料中有几种线索可查。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兴兵伐鲁,尽侵夺去鲁国的汶阳田,在嬴址设邑,称南鄙邑,同时设了鄙邑宰,三年后鲁国要回。此后齐人多称此地为“汶水之上”或“汶上”。公元前659年季友败莒师有功,鲁僖公加封此地为季友的采邑。在考古史料中,有“嬴,周之邑”的记载。“周之邑”即指季友的采邑。嬴邑,当是“周之邑”的变称。所以,嬴邑的表意,不是嬴人之邑,也不是齐人之邑,而是鲁人的采邑。
& d, q2 U* _# Z& j, f/ F: `$ S% t    其三,关于嬴地是少昊出生地说。把一个出生于五、六千年前的人的降生之地,认定得如此准确具体,这本身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少昊姓嬴,是嬴姓人的始祖。他生活在以渔猎采集为生的原始时代,那时,人们过着吃住不定,行迹无常的动荡生活,根本没有固定的栖身之地,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怎么去确定一个人的具体降生之地呢?为证明嬴地是少昊的出生之地,立说者推论说:“如炎帝生于姜水而姓姜,黄帝生于姬水而姓姬一样,少昊生于嬴水而必姓嬴。”此地有无“嬴水”之称,姑且不论,即使真有其名,“生于嬴水而姓嬴”的推断也是不正确的。姜姓,姬姓,嬴姓,及太昊的风姓,都是古人自主自愿选定的结果,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关联。既不存在“必须”姓什么的因果制约,也不存在“必然”姓什么的遵循规律。他们可以姓风雨雷电,也可以姓沙石牛马。试想,如果生活在姜水地域的人,最初选定姓牛,而生于姬水地域的人,最初选定姓马,那么,后人看到的就是“炎帝生于姜水而姓牛,黄帝生于姬水而姓马”的史载。以这样的史载为据,推论“生于嬴水的少昊”应该姓什么呢?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答案。2 h1 R3 G6 v6 R, I
    当然,在莱芜地域中,亘古以来就没有“嬴水”之名,在先秦时代,也没有“嬴汶河”等“河”的称谓,只有“汶水”一说。所以,关于“少昊的嬴姓是因降生于嬴滨而得名”、“少昊生于嬴水而必姓嬴”,这些断语,均属不实之词。
; m& |8 K# d1 `" o, y    关于嬴地称谓,史书中多有载述。地方史料中载:“古代,泰山古为嬴地,山之阳为嬴,山之阴为覃。西周时,山阳为鲁,山阴为覃。”史书载:“鲁桓公三年,亲至嬴地,与齐侯为会。鲁侯遂于嬴地纳币。”汉史载:“灌婴败田横于嬴下。”诸多史料表明了如下事实:1、嬴地之称,由来已久,体现了它的原始性,理应是此地的原称;2、嬴地之称,跨越商、周、秦、汉相传而不废,体现了它的自然属性,说明这是一个自然地域称谓,而不是行政区划名称。
- ]0 ^! `6 I+ p7 ]0 {4 `+ r    嬴,是嬴人的族姓。以族姓定地名是有条件限制的。只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方可成立。其一,这里是中心族系的所在地,即国都之地;其二,这里是族系头领及国人常来常往之地;其三,这里是疆域标志之地。关于都城说,前面已经作了否定,这里再提一条不是都城的理由。此地与大汶口处同一地域,同属大汶口文化地带。大汶口是嬴文化的发祥地,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显然,大汶口就是嬴姓中心族系的住地,即国都之地。大汶口作为嬴文化发祥地的确立,是对大汶口为嬴国都城所在地的直接肯定,同时,也是对嬴地都城说的间接否定。; k7 \! I  G7 H2 Z+ S6 }0 O
    关于嬴地与嬴姓国人的关系,可结合嬴文化的发展做探讨。大汶口文化是嬴人创造的文化,被史学界定名为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继续和发展,其中心地就在覃国的龙山城子崖。考古认定,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有两千多年的相互叠加过程,这就是说,山东龙山文化是嬴、覃两国国人通过两千多年的相互交往发展起来的。嬴地地域是嬴覃两国交往的必经通道,嬴地又是这条通道的关键地带。这里距大汶口足有两天的路程,由此去覃国需翻越百里之遥的荒山野岭,因此,嬴地就成了两国交往途中的必住之地,必设的驿站。所以,将此地冠以“嬴地”之称谓,既反映了嬴姓国人常来常往的生活现实,也表达出了标志性地域之称的内含。; T0 {6 d- V3 m1 {4 x) }
    嬴地,虽然没有多少嬴文化的遗迹、遗物可考;但是,它对东夷文化的发展功不可没。嬴的称谓是大汶口文化及山东龙山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闪烁着华夏史前文化的灿烂光辉,印记着莱芜大地源远流长的历史轨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反对反对0
 
回复 转播 分享 百度谷歌雅虎搜狗搜搜有道360奇虎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2#
发表于 2014-3-20 05:36:57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很简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