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j, _6 j0 M, n+ D
8 Z q7 |, R$ |1 O5 F; L如今家家户户门前的桥不止十二座
, A4 s9 Q+ j6 X" u$ }% s2 f. i! A
* `% u f" @4 R$ V6 q
观音庙和竖在墙根的九重碑中的五重
* H4 q7 y4 W9 T+ P
$ O1 c' \% X6 R3 T s+ ~+ K8 J- e- S1 b6 t! F
郑家胡同 3 u9 F5 ^. @2 Y" ~( N1 m
" P6 J! Q$ H& M3 V3 U5 _! {& f. g2 D: _
“节孝坊”(资料图片) % K/ x( `! }# C4 p
记者 李萌萌) M0 k5 B5 u, G( b
引言:“口子街三件宝,十二连桥、九重碑、雪化桥。”走进口镇南街村,老人们都这样跟我讲。
r& h# @5 V9 s# r6 f) E7 X 一、九重碑
. ?' ?+ m/ G- j1 z5 o }7 u 口镇自古以来就是莱芜最大集镇。咸丰年间南街村从隅首至南门皆以长2米、宽1米的石板铺就,被称为石板街。石板街是旧时口镇的中心街。
0 c6 p! t. r1 m8 A% `2 Z 走进南街村时,村里正在修路,道路两旁的房子都在拆迁,村里的观音庙也在拆迁范围。当记者赶到时,观音庙从原来的北屋搬到了南屋,而九重碑也被拆掉,放在了南屋的墙根,碑座放在北面墙根。, K: ~% f T1 F; k$ t+ r9 ^
九重碑如今只剩五重,其它四重遗失了。碑厚近0.3米,高1.5米,看起来很“敦实”,在北墙根的碑座也是相当厚实。在院子里住的老人讲,“这九重碑的厚度是现在碑的两倍,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些现代化吊装工具,不知道他们怎么搬运的,所以说这人的力量没有数。”老人讲。
1 d. k4 Q$ S+ @0 d 据老人讲,这五重碑是在建房时放在墙体内,才得以保存。从现在能看到的文字看,碑上刻满了名字。在观音庙院子里住的大爷说是当年建口子街时捐款人的名字。( X2 I+ c4 {2 l% l% h0 ?! J; `
回来后查了一下九重碑的来历。九重碑大都为纪念文昌阁、石路等大事而立。原来凌乱地立在观音庙院内,历经百年沧桑,现仅存五重。五重碑碑额正中阳刻“永垂不朽”、“题名奕世”、“万善同归”、“施财善人”、“流芳百世”等字。刻有“流芳百世”的碑上刻有“土子口南街重修石路碑记”及“大清咸丰元年岁次辛亥四月初九日”,刻有“永垂不朽”的碑上还清楚地刻有“重修文昌阁记”及“道光十年岁次庚寅夏四月中浣”字样。其余三重字迹模糊,无法辨认。
1 E3 Y1 s4 e4 E/ O 二、十二连桥和雪化桥; Z Q ~: m% `5 @9 s. O
从观音庙沿着路往南走,路东侧有条排水沟,在路东的每家门前都建一座小桥,有的只是一块青石板,有的稍讲究。走进住在路旁的郑立森老人家,老人给我讲了十二连桥的来历。
0 q: P% r2 I8 [. W1 J 口子街以前是一座老城,有围墙,东西南北各有一个门,长宽都有五、六里地,包括现在的东西南北赵(东街、西街、南街、北街、赵家村)。以前口子街上的水很大,6月里水能漫到柳腰。水分成两股,其中一股从西街那边流,那股水大,河上有一座桥,叫雪化桥。桥是石拱桥,都说雪化桥万丈高,其实雪化桥当时有两三米高,郑立森老人说记事时,桥底下还走船。
, n$ n1 N ~2 I/ q7 Y5 C8 m9 v “为什么叫雪化桥?”我问。 ?+ ?% l7 l$ [" J g
“冬天雪落在桥上,一出太阳就化了,方便行路,什么都耽误不了。”老人回答。
0 T& Z8 J/ G) H$ z) Y( m: x+ q$ Z9 H 另一股水就从南街村中路东的河里流过。住在路东的人出门必然经过小河,于是每家门前都建一座小桥。家境一般的门前的桥仅仅是一块青石板,家境殷实的则用石块发碹建成石拱桥。旧时从村南门进村,沿着村中这条路,一直到观音庙,一共十二座桥,这就是十二连桥。
K9 M: y4 V& l. d 郑立森老人的老伴在旁边说:“九重碑现在只剩下五重,桥却比以前多了。”
# s1 L4 P+ Z- h- M; `) u! R" w 看到两位老人,我禁不住问两位老人的年纪,郑立森老人的老伴赶忙说:“他83,我81。”我不禁惊叹,两位老人都80多岁,真是难得,我问大娘哪一年结的婚,大娘说她是19岁嫁到郑家的,我一算,两位老人结婚60多年了。 u4 @8 L. W7 l+ g
“你们现在都是钻石婚了,能有你们这样健康长寿的父母,你们的儿女真是有福!”我禁不住说。5 a: z: V2 ~' [ P# z" C: G( b3 o
“有啥福,这不现在俺俩都不能动弹了,全指望两个孩子!”老人感叹道。
% f! V r( r- G$ A6 @ “能有老人是做儿女的福分,现在只要你们二老健健康康的,儿女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B j7 {. {6 e
“你大爷是老党员,每年都给我们两个钱,年纪大了,也花不了一些!”大娘说。' |. r0 d, K0 \; P; J
“现在比以前好了,上了年纪的交上两个钱就有养老金,80岁以上的不用交钱就能拿养老金。不然全指望孩子,活着也是拖累。”大爷感叹道。
! J7 b/ U7 F# u" u “现在走社会(主义)了,比以前是好了。以前相(当)受罪了,吃不上穿不上的,你想买尺布做鞋都买不着。现在你花三块钱在集上就能买双鞋,还不用自己做。”大娘说。* Q' G7 [! n1 U/ J$ j
“现在要饭都好要了!以前要饭也要不着,就不用说做别的了。”大爷感叹道。9 ~" C- w/ o) ] G
“这人都是一骨节一骨节的,有苦就有甜!”老人说的话非常有道理。
4 e V) [, F; s9 f “你们这边坐车什么的都很方便。”我说。
; W+ [# s" B1 A “俺这里以后更方便了!”大娘指着村南边说,“这一片都要盖楼,二中都要搬到这边来。那边和垂杨、田庄、港(jiang)里都接起来了,以后得叫口镇城!和城里都一样,以后也能通上公交车。口镇比莱城都大,口镇东西南北差不多宽。”" H* z ?4 A3 v: f& }3 L9 Z7 {0 N
“莱芜县原址原来就在俺村里,就在郑家胡同那一片,以后,俺这里还能变成城市。”大爷插嘴说。
+ u$ p: h6 g# F/ `1 T' `6 j 三、郑家胡同6 [ b& x+ E' E' c
从郑立森老人家走出来,我直奔郑家胡同。郑家胡同在村中间,村里人告诉我说,郑立启住的房子就是当年县长住的房子。我沿着郑家胡同一路打听,左拐右拐来到了郑立启家门口。看到房屋后我觉得肯定是走错了,因为我看到的是现代建筑,没有一点古朴痕迹。走进院内,主人在家,我说明了来意后,得知这里确实是当年县政府所在地,郑立启告诉我说原来的老房子漏了,今年四月里刚翻盖了。“县长以前住过,漏雨后实在是没法住,其他人住的老房子早就翻盖了,我这房子是翻盖得最晚的了!”话语间还带着一丝歉疚。郑立启还说前两年每年都有人来摄像,然后带我沿着郑家胡同走了走。现在挂着郑家胡同牌子的那座房子还看得出是以前的建筑,其它的都似乎找不到从前的痕迹,郑立启说:“郑家胡同头上的一排房子原来是公安局,其它房子都是后来翻盖的。”
0 ^8 g t0 r; R 站在郑家胡同口,还依稀能感觉出一份古朴韵味,但基本上没有当年的痕迹了。! Z1 Z7 U( `: `6 Y7 m% F
四、“节孝坊”; S$ l' j1 v Z% Q. `$ ^) u4 w
打算离开时,碰上了83岁的高同安老人,老人讲到村里的一座牌坊,在观音庙东侧的位置,还带我到牌坊所在的位置看了看。“牌坊修得非常好,在莱城那边也没有能比得上这座牌坊的!”高同安老人说。% F6 Z: g% h) u8 w1 s
回来后查了一下,牌坊叫“节孝坊”。
% E# C7 ?! g7 k6 L$ \ 从“节孝坊”照片和介绍看,牌坊建筑非常精湛,三层框架结构,底层由一主门、两次门构成。四条主干石碑上镶锈着八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狮子,顶部飞檐挂着8个铁铃。牌坊上面配有20个灯碗,旧时每逢元宵节上灯要用20斤食油,晚上,整座牌坊盏盏油灯齐燃,亮如白昼,蔚为壮观。; M0 g' |6 P" }' ?% N6 Z4 ^ M
“节孝坊”建于道光四年,是张氏后人为纪念张氏贞孝而建。张氏原是张家洼街道办张高庄村人。嫁进南街村不久,丈夫病殁。她终生守寡,孝敬公婆。张氏治家有方,家业大兴。恪守妇道,贞孝兼得,为人所称道,深得皇帝赞赏。她的后人尊圣意建此牌坊以彰张氏。“节孝坊”在文革期间被作为“四旧”拆除。" h+ e; U- X6 B7 Z6 I* s" V) c
记者感言:“碑少了,桥多了”,我觉得这是一种进步。“节孝坊”等建筑的毁损和孔子观礼碑等的保留,虽说有建筑本身易毁损的原因,但也能看得出一种历史的选择,该保留的总能保留。
4 r( K3 r, Z% o* v 但重走口子街我感受最深的是如果口子街原貌能保存下来,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不比国内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差,但如今的情景或许也是历史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