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M0 P2 J0 X6 z, E/ f- c
5 ^3 t: Q* }- b, E6 W如今家家户户门前的桥不止十二座 " l; H. Q) R# O9 O* p7 \/ {7 I
: O' b, u; z y; n3 H2 t
) }+ v- Z( n, _: U
观音庙和竖在墙根的九重碑中的五重
5 m7 r5 t% y7 { W0 B ^: C/ x7 s! k2 N$ e- w O# x0 K/ {* {
; i# t8 r- w ]2 f7 h2 U' N
郑家胡同
4 S9 |( {8 J8 `) g; E" n' Q$ S2 q$ h1 h
. U% A4 u9 V' b' Y
“节孝坊”(资料图片)
2 O, D1 R3 f5 _; ` 记者 李萌萌 B2 y( F1 P& W2 u) Y; [1 L1 V
引言:“口子街三件宝,十二连桥、九重碑、雪化桥。”走进口镇南街村,老人们都这样跟我讲。
* W; x. B5 E/ M 一、九重碑# S. ~7 H6 n J# K% ~1 O
口镇自古以来就是莱芜最大集镇。咸丰年间南街村从隅首至南门皆以长2米、宽1米的石板铺就,被称为石板街。石板街是旧时口镇的中心街。7 ^) k& }4 B4 U8 ?. `5 T
走进南街村时,村里正在修路,道路两旁的房子都在拆迁,村里的观音庙也在拆迁范围。当记者赶到时,观音庙从原来的北屋搬到了南屋,而九重碑也被拆掉,放在了南屋的墙根,碑座放在北面墙根。
3 e7 C8 ]' S8 l7 h) U 九重碑如今只剩五重,其它四重遗失了。碑厚近0.3米,高1.5米,看起来很“敦实”,在北墙根的碑座也是相当厚实。在院子里住的老人讲,“这九重碑的厚度是现在碑的两倍,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些现代化吊装工具,不知道他们怎么搬运的,所以说这人的力量没有数。”老人讲。1 j$ V( W- c0 j. |5 u9 S0 b8 |
据老人讲,这五重碑是在建房时放在墙体内,才得以保存。从现在能看到的文字看,碑上刻满了名字。在观音庙院子里住的大爷说是当年建口子街时捐款人的名字。
: B2 U6 E. F4 T' Z4 U% O+ S 回来后查了一下九重碑的来历。九重碑大都为纪念文昌阁、石路等大事而立。原来凌乱地立在观音庙院内,历经百年沧桑,现仅存五重。五重碑碑额正中阳刻“永垂不朽”、“题名奕世”、“万善同归”、“施财善人”、“流芳百世”等字。刻有“流芳百世”的碑上刻有“土子口南街重修石路碑记”及“大清咸丰元年岁次辛亥四月初九日”,刻有“永垂不朽”的碑上还清楚地刻有“重修文昌阁记”及“道光十年岁次庚寅夏四月中浣”字样。其余三重字迹模糊,无法辨认。
* S3 t' z m" O% T 二、十二连桥和雪化桥" H7 n! X d7 H/ R
从观音庙沿着路往南走,路东侧有条排水沟,在路东的每家门前都建一座小桥,有的只是一块青石板,有的稍讲究。走进住在路旁的郑立森老人家,老人给我讲了十二连桥的来历。
" H! M# A3 n7 g9 P 口子街以前是一座老城,有围墙,东西南北各有一个门,长宽都有五、六里地,包括现在的东西南北赵(东街、西街、南街、北街、赵家村)。以前口子街上的水很大,6月里水能漫到柳腰。水分成两股,其中一股从西街那边流,那股水大,河上有一座桥,叫雪化桥。桥是石拱桥,都说雪化桥万丈高,其实雪化桥当时有两三米高,郑立森老人说记事时,桥底下还走船。
( o/ u' r. ^8 R+ i “为什么叫雪化桥?”我问。/ J$ L4 o' d, ?0 m/ s; W
“冬天雪落在桥上,一出太阳就化了,方便行路,什么都耽误不了。”老人回答。
1 @" Q. D7 P! T" v- |( Q: { 另一股水就从南街村中路东的河里流过。住在路东的人出门必然经过小河,于是每家门前都建一座小桥。家境一般的门前的桥仅仅是一块青石板,家境殷实的则用石块发碹建成石拱桥。旧时从村南门进村,沿着村中这条路,一直到观音庙,一共十二座桥,这就是十二连桥。: b3 @) L% \7 T5 v4 V, g
郑立森老人的老伴在旁边说:“九重碑现在只剩下五重,桥却比以前多了。”& f( m A6 V: f" Y/ Y9 w3 Y
看到两位老人,我禁不住问两位老人的年纪,郑立森老人的老伴赶忙说:“他83,我81。”我不禁惊叹,两位老人都80多岁,真是难得,我问大娘哪一年结的婚,大娘说她是19岁嫁到郑家的,我一算,两位老人结婚60多年了。
6 E' k2 Y& o+ e6 X “你们现在都是钻石婚了,能有你们这样健康长寿的父母,你们的儿女真是有福!”我禁不住说。0 Q( p5 Q0 Q" b1 P9 H
“有啥福,这不现在俺俩都不能动弹了,全指望两个孩子!”老人感叹道。) ]$ O0 n) u; s2 A1 z
“能有老人是做儿女的福分,现在只要你们二老健健康康的,儿女们高兴还来不及呢!”9 I- ~, X7 w% A* f! k2 O
“你大爷是老党员,每年都给我们两个钱,年纪大了,也花不了一些!”大娘说。% H4 Y7 q2 r5 V2 F# [6 }( J* m
“现在比以前好了,上了年纪的交上两个钱就有养老金,80岁以上的不用交钱就能拿养老金。不然全指望孩子,活着也是拖累。”大爷感叹道。3 p' z. t9 z9 B3 n
“现在走社会(主义)了,比以前是好了。以前相(当)受罪了,吃不上穿不上的,你想买尺布做鞋都买不着。现在你花三块钱在集上就能买双鞋,还不用自己做。”大娘说。3 p- J; R" x; E0 o
“现在要饭都好要了!以前要饭也要不着,就不用说做别的了。”大爷感叹道。
. N" R) G, k9 _$ r" ~ “这人都是一骨节一骨节的,有苦就有甜!”老人说的话非常有道理。
" E/ i( w0 d4 G( I1 A) D “你们这边坐车什么的都很方便。”我说。
+ q3 K0 X* t+ r4 n- C6 X1 |$ i “俺这里以后更方便了!”大娘指着村南边说,“这一片都要盖楼,二中都要搬到这边来。那边和垂杨、田庄、港(jiang)里都接起来了,以后得叫口镇城!和城里都一样,以后也能通上公交车。口镇比莱城都大,口镇东西南北差不多宽。”
' z2 }- r( n. H “莱芜县原址原来就在俺村里,就在郑家胡同那一片,以后,俺这里还能变成城市。”大爷插嘴说。" m* m* C$ e( P" ]" k2 ?
三、郑家胡同
( ~4 C5 F4 `5 V5 T$ ] 从郑立森老人家走出来,我直奔郑家胡同。郑家胡同在村中间,村里人告诉我说,郑立启住的房子就是当年县长住的房子。我沿着郑家胡同一路打听,左拐右拐来到了郑立启家门口。看到房屋后我觉得肯定是走错了,因为我看到的是现代建筑,没有一点古朴痕迹。走进院内,主人在家,我说明了来意后,得知这里确实是当年县政府所在地,郑立启告诉我说原来的老房子漏了,今年四月里刚翻盖了。“县长以前住过,漏雨后实在是没法住,其他人住的老房子早就翻盖了,我这房子是翻盖得最晚的了!”话语间还带着一丝歉疚。郑立启还说前两年每年都有人来摄像,然后带我沿着郑家胡同走了走。现在挂着郑家胡同牌子的那座房子还看得出是以前的建筑,其它的都似乎找不到从前的痕迹,郑立启说:“郑家胡同头上的一排房子原来是公安局,其它房子都是后来翻盖的。”" t# m' D) I" I0 k0 e2 v6 V
站在郑家胡同口,还依稀能感觉出一份古朴韵味,但基本上没有当年的痕迹了。! x5 t9 \3 o' j( ^5 H% D
四、“节孝坊”
# J; h9 L9 X" N3 z1 f* c 打算离开时,碰上了83岁的高同安老人,老人讲到村里的一座牌坊,在观音庙东侧的位置,还带我到牌坊所在的位置看了看。“牌坊修得非常好,在莱城那边也没有能比得上这座牌坊的!”高同安老人说。
R! y0 c y/ j* ?4 f 回来后查了一下,牌坊叫“节孝坊”。
3 E1 C7 U$ \/ ]9 f) j. F" m 从“节孝坊”照片和介绍看,牌坊建筑非常精湛,三层框架结构,底层由一主门、两次门构成。四条主干石碑上镶锈着八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狮子,顶部飞檐挂着8个铁铃。牌坊上面配有20个灯碗,旧时每逢元宵节上灯要用20斤食油,晚上,整座牌坊盏盏油灯齐燃,亮如白昼,蔚为壮观。; d! B& X' w; i2 n3 i7 S0 S6 f; |
“节孝坊”建于道光四年,是张氏后人为纪念张氏贞孝而建。张氏原是张家洼街道办张高庄村人。嫁进南街村不久,丈夫病殁。她终生守寡,孝敬公婆。张氏治家有方,家业大兴。恪守妇道,贞孝兼得,为人所称道,深得皇帝赞赏。她的后人尊圣意建此牌坊以彰张氏。“节孝坊”在文革期间被作为“四旧”拆除。% g. U8 [7 x4 M$ \
记者感言:“碑少了,桥多了”,我觉得这是一种进步。“节孝坊”等建筑的毁损和孔子观礼碑等的保留,虽说有建筑本身易毁损的原因,但也能看得出一种历史的选择,该保留的总能保留。& t$ @, u" }. e) P
但重走口子街我感受最深的是如果口子街原貌能保存下来,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不比国内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差,但如今的情景或许也是历史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