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社区论坛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社区 官方微信

莱芜社区论坛

查看:239 回复:0 发表于 2013-10-22 13: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3:57:57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古莱芜地区治水历史与嬴姓人物关系初探 [复制链接]

         上古莱芜地区的治水史,是一部以嬴氏名人伯益为主谱写的水利史。他在汶河流域的治水成果和经他完善的打井技术,在当时相当大的区域内处于领先地位。下边,对上古莱芜地区治水历史与嬴氏人物关系进行初步探析:
  (一)上古嬴水之滨涌现出嬴姓的两大著名人物--少昊与伯益
  毛泽东在论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时,曾概括出一句话:”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在历史上,”三皇五帝“到底指谁,曾有几种不同的排列组合,不过,一般将少昊列在”五帝“之中,称白帝。按历史学家顾颉刚修正后的说法,少昊”实为东方嬴姓族的祖先或宗神,鸟为彼族的图腾,《秦本纪》中所记可证“。在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和《史记•封禅书》中,曾多次写到嬴秦人作西畴,祠白帝。这也成为嬴秦人源于东方的一个小小的、然而谁也无法否认的证据。
  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女部》解释,”嬴,少昊氏之姓。“系上古八大姓之一。这八大姓分别是姜、姬、妫、姒、嬴、 、姚、 均傍”女“字,说明遗留有母系社会的痕迹。
  少昊的嬴姓是怎么得来的?这要从上古得姓的一般规律去研究。在三皇五帝时代,一个人的姓,除继承祖先或受帝所赐者外,往往以他的出生地、长成地、居留地、发祥地之名,包括山川江河之名,作为其姓。例如,《说文解字•女部》:”姜,神农氏居姜水以为姓。“”姬,黄帝居姬水以为姓。“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自开辟至三皇》也这样说:女登”生炎帝……长于姜水,因以氏焉。“意思是炎帝因生长在姜水而得姜姓。附室”生黄帝于寿丘(今曲阜北),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再如,《说文解字•女部》:”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故舜姓姚。《帝王世纪•五帝》:鼓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宋代大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氏族序》将这总结为一条得姓规律:”因生以赐姓。“他举例说,”姬之得赐,居于姬水故也(指黄帝);姜之得赐,居于姜水故也(指炎帝)“。按照同样的道理,郑樵说”居于姚墟者赐以姚(指舜),居于嬴滨者赐以嬴“。”居于嬴滨者赐以嬴“,这便是少昊嬴姓的由来。
  ”嬴滨“,顾名思义,就是嬴水之滨、嬴水岸边。嬴水在哪里?嬴水就是流经今莱芜境内的五汶之一嬴汶(俗称汇河)。嬴,最先作为水名,继而作为古国名、古邑名,屡屡出现在先秦史籍上。秦代,秦始皇又在这里首置嬴县。故址即今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城子县村嬴城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待批)。在此需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在先秦时代,以嬴做地名的在华夏大地上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今天的莱芜。这在《春秋》《左传》《礼记》《孟子》《资治通鉴》等古籍中有明确记载。这种唯一性对研究嬴姓源于莱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少昊在嬴滨得嬴姓之后,”登帝位在鲁北(今曲阜北),后徙曲阜。“(《帝王世纪•五帝》)所以《史记•鲁周公世家》称曲阜为”少昊之墟“,即少昊的废都。宋代在曲阜城西北所建的”少昊陵“,至今保存完好。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少昊的后代中有一个叫大费的,又名伯翳、伯益,或省伯作翳、益。据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记载:”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伯翳因繁养牲畜有功,帝舜赏给他一块封地,并赐姓嬴。为什么赐他姓嬴呢?宋代另一位大史学家罗泌在《路史》中对此作出的解释是:”伯翳大费能驯鸟兽,知其语言,以服事虞、夏(即舜、禹)。始食于嬴,为嬴氏。“注曰:”嬴,盈也,庶物盈美以为封,即泰山(郡)嬴县。“在另一处,罗泌又写道:”(伯)翳能繁物而封,汉县隶泰山(郡),后魏复置于莱芜。“这就是说,原本随母姓的伯益,因为为舜繁养牲畜有功,舜便将嬴姓始祖少昊出生及得嬴姓的嬴地赐给他,进而让他认祖归宗,回归到嬴姓上来。历史上,姓、氏是有别的。姓为源,氏为流。所以准确地说,少昊为嬴姓始祖,伯益为嬴氏始祖,亦即秦始皇的嫡系祖先。这在《史记》上有明确的记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认,远在上古时代,嬴水之滨先后涌现出嬴姓的两名著名人物,一位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东夷鸟夷首领少昊,一位是龙山文化时期的舜、禹重臣伯益。他们曾为中国历史的进步作出过突出的贡献。大禹晚年曾选定伯益为接班人,”任之政……以天下授益。“(《史记•夏本纪》)但大禹死后,伯益被大禹儿子夏启”杀之“。(《古本竹书纪年》)
  (二)伯益是大禹治水的得力助手
  上古人类生产力低下,为了生存,他们只能顺从自然,逐水草而居。中国人的治水历史应从传说时代的唐尧开始。追记尧、舜、夏、商、周的典籍《尚书》保留了这一时期人们不少的历史记忆。其中《尧典》写到,唐尧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滔天洪水为害四方,连高山峻陵也被洪水包围,生活在平原、洼地的人们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四方部落首领推荐鲧治水。鲧无前人经验可以借鉴,使用堵塞的方式尝试治理洪水。结果,”九载,绩用弗成。“(《尚书•尧典》),治水九年,没有成效。当时,舜作为尧的大臣进行巡视,便将鲧诛杀于羽山。羽山在今山东郯城县东北。鲧是一位失败的民族英雄,后世仍受到人们的祭祀。鲧死后,舜举荐他的儿子禹继续完成治水的未竟之业。禹将父亲的堵塞法改为疏通法,治水终于获得成功。依据新的《夏商周年表》推算,大禹治水的时间约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纪与前二十一世纪之交,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期。
  当时治理洪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仅凭大禹一己之力能够完成吗?显然不能。据古籍记载,在大禹离家居外、三过门门而不入的十三年间,始终陪伴其左右的有两大助手。”禹乃遂与益、后稷奉(舜)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总之,大禹左臂右膀中总少不了伯益。他们同甘共苦,节衣缩食,”决江疏河,通四渎,致之于海。大小相引,高下相受,百川顺流,各归其所。然后人民得去高险,处平土。“(汉•陆贾《新语•道基》)由于治水成功,人民可以离开高山险境,到平原上来生活。
  伯益的贡献,不仅单纯协助大禹治水,而且记录下沿途见闻。《吴越春秋》写道:禹”遂行四渎,与益、 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证之。故名之曰《山海经》。“东汉王充《论衡》说,”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见闻作《山海经》。“西汉刘向在向皇帝呈送的《上<山海经>表》这样写道:”伯益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著《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研究我国上古社会自然、地理、人文的奇书,内容丰富诡异,肯定不可能出自一人之手,但伯益随大禹治水的见闻传说进入《山海经》也是顺理成章的。正因为如此,才有历史学者称《山海经》为”伯益之书“。(刘向《上<山海经>表》)
  (三)上古莱芜地区在大禹、伯益治水的”四渎“之内
  上引古籍几次涉及大禹治理的”四渎“。什么是”四渎“呢?中国十三经之一的《尔雅&bull;释水》这样解释:”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意思是说,四渎是指各自有发源地且独自流入大海的四条大川--江、河、淮、济。《史记&bull;殷本纪》则点明了江、河、淮、济的方位:”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这是以何地为中心来确定东、西、南、北的呢?《史记&bull;封禅书》指出:”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皆在山东。“为了祭祀名山大川,都城都设在黄河与洛河之间的夏、商、周三代均以今河南嵩山为中岳,来确定其他四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和相应的四渎的方位,并特别指出,四渎都在太行山以东。《史记&bull;殷本纪》说:”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由此证明,四渎就是大禹治水的大体范围:北边为济水,”济南“地名由此而来,济水后为黄河夺道而成为黄河下游山东段。南边为淮河;西边为黄河,即今陕西、山西分界的南北向黄河段;东边为江水。江水是今天的长江吗?不是。因为长江在嵩山以南,而不在以东。且”南为淮“,不可能再有”南为江“。嵩山以东与东岳泰山相对应的最大河流是沂水和汶河。所以今有学者认为,”东为江“之江水是沂水。而大多数学者则认为即今汶河。证据主要有两条:第一条,黄帝又号帝鸿,又作帝江,江为地名。《山海经&bull;大荒西经》:”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黄帝生于寿丘(《帝王世纪》),寿丘即今曲阜北。曲阜当在轩辕之国境内。轩辕之国位于”江山之南“。查曲阜以北大山,惟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诗经&bull;鲁颂&bull;閟宫》)。由此可知,泰山古代也曾称过”江山“。江山之下自然为江水。第二条,从少昊”降居江水“(《帝王世纪》),亦可以判定此江水即汶河。所谓少昊居于嬴滨之嬴,不过是江水的一条支流。支流是可以用干流来代称的,如不管是牟汶还是嬴汶,我们均可称之为汶河。不管是沂水还是汶河为四渎之一的东”江“,上古莱芜地区在大禹、伯益治水的范围之内是毫无问题的。大禹时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他们能够依靠”诸侯百姓“治理好以”四渎“为标志的大范围内的洪水,实属不易。《殷本纪》依据商人史料写成,商人是有文字(甲骨文)的,专家学者已定为信史。因此说,《殷本纪》关于大禹治理”四渎“的记载是可信的。
  当时,大禹、伯益治理东”江“在上古莱芜地区有没有留下什么历史印记?有。《尚书》中专门有一篇追记大禹治水、评定地级、确定贡品及运送路线的《禹贡》,是我国第一部历史地理著作。在《禹贡》中有两处涉及到今莱芜地区。一处是:”嵎夷既略,潍淄其道。“意思是说,嵎夷地方没费多大气力即治理好,又疏浚潍河、淄河,使它们各复其道。淄河发源于莱芜东北部山区,俗称普通河。河南岸禹王山上原有禹王亭,当为后人为纪念大禹治理淄河所建。另一处写道:”莱夷作牧,厥篚 丝。浮于汶,达于济。“大意是说,莱夷(今莱芜地区为莱夷族居住地的一部分)畜牧业很发达,畜产品要进贡,还有柞蚕丝要装成筐进贡。进贡的路线是从汶河用船筏浮运,然后进入济水。历史上,汶河与发源于河南济源县的济水是相通的。由此可以看出,汶河的治理是成功的。”舜,东夷之人也。“(《孟子&bull;离娄下》)伯益在这里专为舜抓畜牧业有功,所以舜才将嬴国(上古方国)赐给了伯益为食邑(即封地)。
  (四)完善打井技术是伯益对古代水利建设事业的一大贡献
  《吕氏春秋&bull;审分览》和《初学记》卷七等有”伯益作井“的记载。
  在上古时代,人们对水充满着矛盾心理,水多了,成涝灾;水缺了,出旱灾。在洪水退去的季节,或居住在高地的人们,取水便成为一大难题。相传,”黄帝见百物始穿井。“(《世本&bull;作篇》)《周易&bull;井》这样解释:”古者穿地取水,以引汲,谓之为井。“掘井技术的发明,等于把水源引进了居室,而且清洁卫生。与伯益同时但年龄稍长的舜也是一位穿井高手。既然如此,为什么”伯益作井“还会在史册上留下一笔呢?据分析,伯益可能是当时打井技术的集大成者。如同苍颉造字、奚仲造车、夷牟作矢、杜康造酒、蔡伦造纸一样,他们只不过是某项发明创造的代表人物而已。但用此人冠名而不用彼人冠名,其中自有其道理在,说明他们在人类进步历史上的贡献还是应该得到承认的。
  综上所述可知,在上古时代,以嬴氏代表人物伯益为首的莱芜人,在治理洪水、打井取水等水利建设事业中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他们的牺牲精神、开拓精神、创造精神永远值得莱芜人民继承和发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反对反对0
 
回复 转播 分享 百度谷歌雅虎搜狗搜搜有道360奇虎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