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社区论坛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社区 官方微信

莱芜社区论坛

查看:1366 回复:0 发表于 2013-6-29 11: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1:12:42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也说莱芜“六大怪” [复制链接]

常言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作为一个在莱芜生活了近30年的胶东人,以下是我心目中的莱芜“六大怪”,感知视角相对独特一些,也许土生土长的莱芜人还没有意识到。
% V% k9 c  a0 G) e* O2 p1! R$ ~7 O- S! g6 X$ {
包子饺子分不开, |: y" a5 D+ F0 B
    莱芜人好客,一般情况下,春节后串亲或是给老人祝寿,主家都要招待两餐饭,即中午吃包子,晚上炒菜喝酒。说起吃包子,如果你是初来乍到的外地人,一定会认为是吃那种上锅蒸的发面大包。其实不然,莱芜人所说的吃包子,一般情况下都是指吃水饺。如果是吃那种上锅蒸的发面大包,莱芜人一定会说是吃大包子。作为胶东人,鄙人初为莱芜女婿首次去岳母家时,就闹出了这样的误会,当时我还想,饺子面是死面的,是需要下锅煮的。而包子面是发面的,只能上锅蒸,一煮一蒸二者操作方法截然不同,莱芜人咋就都叫包子呢?9 x/ C( d+ \/ m4 ?& N
2/ C( L" b( ]- Q/ t+ E8 u) T0 w
敬酒把己撇在外
) j6 N* e% E3 U2 E    招待来客,宴请亲朋,中国人总是爱喝酒。酒是情媒人,无酒不成席。但喝酒都有些什么名堂,各种名堂的酒又怎么喝,各地的风俗却有所不同。就拿敬酒这一项来说,既然是敬,当然是提议人出于对长辈、领导或尊贵客人的礼貌和尊重,这一内在含义各地大抵是相同的,但怎么个操作法,各地就不一样了。在我们胶东,一般是提议人口头表达了自己的敬意后,面向被敬人,痛快地干了自己的杯中酒。而在莱芜则不然。莱芜人一般把敬酒叫满酒或献酒,提议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敬意,要执酒瓶走到被敬人身边,亲自为其倒上酒,并目睹客人喝下。这酒必须喝两个,名曰“好事成双”。第一个酒可以斟满,也可以不斟满,但第二个酒必须斟满。首个酒斟满的叫“满心满意”,不斟满的叫“步步高升”。如若被敬酒者酒量大且极爱喝酒还好说,如若是不胜酒力之人,怎么想都觉着有被“逼宫”、被欺负的味道。. G  y6 V$ k+ Y: }% J+ a' P) w0 q
    还有,要是被敬人磨蹭着不肯即时喝掉,提议人还会自己给自己倒上一杯,然后一饮而尽,并美其名曰:“我陪着,先干为敬!”那阵势,你再不喝掉就是不给面子了。真不知道这是“敬酒”还是“罚酒”?5 {. X  _% ~/ `2 R
3
; B3 W5 d/ Q5 Q+ q鸡头待客是“头牌”- Q- K/ y7 q+ j+ r2 M) z
    宴席上“头鸡二鱼三丸子”,是山东不少地方招待客人的上菜习俗。莱芜人也是如此。如果是婚宴,鸡和鱼还要上双份,莱芜人称其为“双鸡双鱼”。# I# p, g! F' Y3 \7 S
    作为头道菜的鸡,可以是整只鸡,也可以不是整只鸡,但必须有鸡头。可千万别小看这鸡头,在莱芜它可是这道菜的“头牌”,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吃的。通常情况下,这道菜上桌后,主陪要将其夹给主客,只有主客才能享用鸡头。如若主客不喜欢享用鸡头,亦可主动转让给别人,否则别人是无权享用的。
9 P6 }7 U4 r" G    过去贫穷年代,走亲戚吃这道菜时,客人一般是识趣地把鸡头给主家留下,以备主家下次待客时再用做招牌。主家一般要留到直到没有来客了时才肯将其吃掉。家庭人口多的,为谁吃鸡头而吵架动手的也时有耳闻。6 y! p; O) ]9 U' {5 E
    如今宴席上菜肴丰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头实在不是什么“好东东”,但在莱芜,它的地位却依旧是至高无上的。曾经有一个不喜欢吃鸡头的外地人,首次到莱芜出差,宴席上主陪把鸡头夹给他后,他反复解释说自己不喜欢吃。主陪只好将鸡头夹给了次客,次客出于礼貌,也客气地说自己不喜欢吃。这样你让我我让你地转了一圈后,鸡头又回到了主客的盘子里。主陪说:“大家都不吃,这鸡头只能你来吃了!”这位外地人听了后很生气:“你们都不吃,为啥非让我吃?”差一点就翻了脸。主陪好一顿解释,才平息了此事。; _. `7 y, b8 C1 z
    如今,明白此习俗又不喜欢吃鸡头的主客,为了不驳主人面子,大都象征性地咬一口,尔后放在自己盘子里了事。, r- o9 p, G- A
4
; W  l1 |) A" C/ t/ V乡音俚语震老外4 r% [2 J- f8 O' g. p. t
    把“俺莱芜有”和英语“Iloveyou”(我爱你)联系起来,作为莱芜的“外宣用语”,这事大概“中国人都知道”。其中虽含有一定的调侃成分,但毕竟饶有情趣地彰显了莱芜淳朴的民风。“喝(ha)喽”、“鼓捣猫呢”、“三块肉,喂了猫吃”本来都是地地道道的莱芜乡音俚语,但莱芜人却能编成情节性极强的故事,将它们与英语的“Hello”(你好)、“GoodMorning”(早上好)和“Thankyouverymuch”(非常感谢)联系起来,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以致不少外国人慨叹:“莱芜人素质就是高,连山区老太太都会说英语!”
) k7 C4 I6 O- d& f5
, d* h: r5 a8 q+ R9 T' u: s小区名字多胞胎9 Y. O$ L( ~4 K) a: g/ Y4 Z
    聚群而居,是社会进步的自然现象,尤其在物质文明相对发达的城市,更是如此。莱芜城市虽然不大,但生活小区同样不少,较早一些的有一区、二区和三区,相对晚一些的有六区。前些年,为了使这些小区有一个雅致的名字,有关部门专门起草通过了一个方案,将这些小区分别命名为“清馨园”、“兰馨园”、“明馨园”之类,并像孔孟之家为后代排辈分选用字一样,处心积虑地选定了一批雅致用字,以备后来新建的小区沿用。可事到如今,十多年过去了,“x馨园”虽然从字面上看有声有色有味,但大多只是钉在楼墙上印在身份证上的标志符号,没能在人们口头上流行起来,大家还是习惯于叫小区的老名字。至于此后新建的多个生活小区,也都是另起炉灶,各自命名。
/ M+ \" V: Q4 O! g$ b9 ?    的确,多胞胎性质的小区名字,不用说外来人不好区分,就连莱芜人自己也很难说个明明白白啊!
5 U. b" k: K- n; e: z3 P2 b66 S2 @) s- r6 A
丧事吹打奏欢快
3 w) `0 w" a1 ~    凡人皆有生死,这是谁也躲避不了的自然法则。一个人在自己的哭声中降临人世,在别人的哭声中辞别凡间,这其间的过程虽然因人而异,但却是人人必定要走的程序。一个人突遭不测离世,亲友悲伤,放哀乐,哭哭啼啼送葬,是人之常情;家中有高寿老人寿终于正寝,晚辈们雇吹鼓手给其办喜丧,这在国内某些地区也不鲜见。但莱芜人办喜丧办得有些出格,他们雇的吹鼓手不仅吹奏哀乐,而且还吹奏欢快的乐曲。有的丧家甚至还要请戏班子连唱三天大戏呢!我就纳了闷了,家中老人寿命再长,离世也不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啊!为什么要吹奏欢快的乐曲?难道他们是在以这种方式向人们宣示:老人已痛快地去了西方“极乐世界”?& X) c7 u3 d* r+ f, J

3 M( }. H9 R6 H8 Z! V1 h8 m+ x1 q来源晨刊:李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反对反对0
 
回复 转播 分享 百度谷歌雅虎搜狗搜搜有道360奇虎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