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社区论坛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社区 官方微信

莱芜社区论坛

查看:2881 回复:0 发表于 2012-2-24 14: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4:24:47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莱芜“非遗”:中元节习俗 [复制链接]

中元节,俗称鬼节,是民间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体现了人们爱老敬祖的良好道德风尚。
    中元节习俗已被列入莱芜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对于中元节习俗的研究莫过于莱芜市民间文学研究学会。该学会致力于莱芜市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组织专人对散传在民间的传说故事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市民间文学研究学会会长李胜华搜集整理和研究“中元节习俗”十余年,掌握了大量的中元节习俗的资料。近日,记者对李胜华进行了采访,听他介绍了我市中元节的习俗。
习俗源远流长二百年
“中元节”俗称“鬼节”,又叫“过七月十五”、“过半年”,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民间有“八月十五是人节,七月十五是鬼节”;“七月十五是中元,阎王开放鬼门关”一说。“莱芜中元节习俗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据《莱芜县志》(1920年版)、《续修莱芜县志》(1935年版)‘灾祥’一卷记载:清高宗乾隆十三年(戊辰)大疫。瘟疫暴发、肆虐,死亡乡民无数,仙人指点迷津,用祭祀祖先的方式,驱赶瘟神,逐渐演变成一种区域性的地方习俗。”李胜华介绍。
    李胜华说,莱芜人把农历七月十五日定为供奉祖先日,俗称:“祭祖”。七月十五日这天,家家户户像过年一样,打扫庭院,摆设供桌,挂家堂轴子,准备丰盛的菜肴、点心、水果和祭祀用品。上午十时左右,请家堂、供奉祖先;中午,全家老幼团聚在家堂桌前共用午饭,象征家庭团圆,人丁兴旺,代代幸福!下午五时左右送家堂、燃放鞭炮,举行家庭酒会,老少几代人欢聚一堂,体现出了当地人爱祖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说起这个节日,莱芜民间有个神话传说。李胜华介绍,清朝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七月初,瘟神瞒着玉皇大帝下界散布瘟疫。一时间,村村灵堂不断,户户哭声不止,起先死者还有人埋,后来,再也没有人抬尸入土了。瘟神不走,百姓不得安宁。莱芜张公清村在山西洪洞坐城隍的张丙懿和莱芜仙人安期生前来指点迷津,定于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祖活动,放鞭炮驱瘟神。为了纪念这次活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莱芜地区的家家户户都请家堂祭祀先人,送家堂放鞭炮,驱赶瘟神。
    清末到民国时期,中元节民间祭祀祖先活动一直很活跃。“文革”期间,祭祀活动被列为封建迷信活动,祭祀用品被收缴焚毁,习俗活动一度被终止。村民秘密举行,从未中断。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此地方习俗才逐渐得以恢复,并传承发展至今。“现在,中元节习俗在莱芜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独具特色的地方节俗文化和孝道文化。”李胜华认为,“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祀逝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烧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
中元节集文化、信仰、民俗为一体
“中元节不仅体现了当地人爱老敬祖的良好道德风尚,而且还集美食文化、民间信仰、地方民俗为一体。”李胜华说。
    李胜华说,七月十五日早晨,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摆设供桌,挂上家堂轴。男主人写祖先牌位,牌位用一张烧(草)纸叠制成长方形,上端折成三角形,把上三辈的先人名讳、夫人姓氏写在牌位上。上午十时左右,家中男老人携儿子焚香,提着酒壶到村外大道上迎请祖先。回家后将手中香先插于大门上一炷,用木棒拦在门内,意为挡住邪魔鬼怪不进家门捣乱。其它门房也插香,用木棍拦在门口。插完家仙、灶王供桌,最后三炷香插在家堂桌的香炉内,将供桌牌位前的酒,茶杯,按供奉祖先的辈分大小顺序依次斟满酒、茶,摆上炒菜(菜为单数,三,五,七,九不等,必不可少的主菜有:鸡、鲤鱼、肉丸子、豆腐、芹菜等均要炒熟,忌用生菜)、水果(苹果、香蕉、小果,一般不用梨),点心(口酥、糕果、饼干等),馒头。中午,全家人团聚在家堂桌前共进午餐。
    李胜华介绍,下午五时左右准备送家堂,选好送家堂的地方后,先用沙土堆起个香炉,把手中的燃香插在上面,将高祖牌位放在前面,按大小依次排成一条线,每刀烧纸上放一个牌位,用一炷香压住,将烧纸、牌位划半个圆圈,点燃烧纸,烧完后用酒,茶,水饺汤从半圆圈口浇过去,全体朝高祖方向磕头,燃放鞭炮,祭祀礼结束。送家堂的场面很隆重,全村的男女老幼聚在一起,香烟缭绕、纸灰飘扬、鞭炮齐鸣!这家送完那家接上,直到傍晚仍能听到鞭炮声。中元节习俗有重要价值
“中元节习俗有重要价值。”李胜华认为,“中元节习俗”在莱芜地区历代传承和发展,该习俗的重要意义在于“尊敬老人,教育后人”,是典型的地方孝道文化的体现。“中元节习俗”促进了家庭和睦,老少数辈欢聚一堂,品着佳肴,畅所欲言,成为节俗的一大亮点。对研究地方民风民俗的起源、传承和发展,具有较高的民俗学术研究价值。在祭祀先人的基础上,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活动,推动了地方风俗文化的发展。人们在祭祀先人、传承道德文明的同时,学习掌握了更多的民俗知识。具有典型的地方习俗推广价值。另外,“中元节习俗”推动了地方传统美食和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传承和发展,有较高的产业性生产实用价值。
    对“中元节习俗”的传承,李胜华表现出了担忧。他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地方传统节俗逐渐被淡化,人们失去了以往对节日的向往和热情,加之,年轻人对宗教信仰的片面认识和理解,使地方习俗得不到传承和发展。
    下一步,李胜华有了自己的计划。他认为应成立中元节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对莱芜市境内的民俗文化进行立项研究,深入挖掘“中元节习俗”的历史渊源、沿革、传承,对该项目实行重点保护,引导民众正确理解该节日的意义和传承价值。对征集到的原始资料、图片和实物逐一编号入档。出版相关书刊、影视专辑对中元节习俗中的家庭和谐与子女孝道进行倡导和宣传。在普查中元节习俗项目的基础上,对老一代传承人进行摸底调研和保护。进一步扩大宣传中元节对莱芜人民的生活、生产、信仰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关链接:
    莱芜民间最常见的礼拜法有五种:
    一是叩拜,即跪拜磕头,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晚辈给长辈,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还行这种礼仪。二是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这抱拳可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三是抱拳拱手,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见于平辈间的拜年。四是万福,古代妇女礼仪的一种,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有时,边行礼边口称万福。当代已经鲜有袭用。五是鞠躬,现代通用礼仪,用于拜年,多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亦可用于平辈间,男女皆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1 收藏收藏0 顶0 反对反对0
 
回复 转播 分享 百度谷歌雅虎搜狗搜搜有道360奇虎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