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老百姓 于 2011-5-8 16:50 编辑
+ ^% d( }2 G' R1 B: }. Z
# u5 @& Q+ g4 [( h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机构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该报告首次对中国294个城市进行了幸福感排名。在这个别致的幸福排行榜中,石家庄市居民幸福感荣列第一,接下来依次是临沂、扬州、承德、滨州、莱芜、鹤壁、包头、北京等地。而那些被人们一贯以为比较幸福的城市如成都、杭州等地,遗憾地未能进入前十行列。
( j( q: p( @/ L# g" C$ b# M1 F / l) h9 v4 n& U/ X) i. G, r
首先应该肯定,社科院的这份幸福感排名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和科学含量。没有理由怀疑,有关机构把幸福感列入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内容,目的是为了搞一场行为艺术。
p# p2 L% p" r) I) K! n * u- [8 y/ w/ l5 l* k7 a
但与此同时,城市幸福感排名这一研究成果与社会心理预期存在很大的差距,也是不争的事实。媒体在对部分石家庄市民进行采访后发现,受访者没有觉得不幸福,但也觉得幸福感排名第一“有点夸张”。7 i( T! @9 p+ y' B3 a
0 _- ?4 @6 V7 E$ v/ P' l; j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对主观感受打分确实比较困难。幸福感指标和调查模式的不同设计,以及调查样本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引导出迥然相异的结论。在社科院把幸福感作为城市竞争力的一个指标之前,社会上其实已经出现了多个幸福感排行榜,比如“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就有两个,一个推举青岛最幸福,另一个则力捧杭州最幸福,但基本上都没有石家庄、临沂、承德等城市什么事儿。假如人们善意地相信,这些幸福感排名都是严肃和科学的,那就只能意味着,在不同机构和研究者那里,所谓“幸福感”很可能说的不是一回事。更进一步,甚至可能导致这样的困惑:研究者所说的幸福感,真的是普通人对于幸福的感受吗?这种感受可以用公式衡量并互相比较吗?
" E, ]( d4 u& _) t; A* j) R3 _/ n7 Y; h% [4 G: K
幸福感概念的提出,以及对这个概念的普遍关注,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征。其意义在于,社会评价体系开始逐渐摆脱枯燥而僵硬的数据的束缚,试着向老百姓的心理感受要结论。一个城市的经济数字再华丽,如果城市居民感觉生活困窘、治安堪忧和环境恶劣,则这个城市必然不具幸福感。当城市管理者越来越把居民幸福感当回事的时候,城市决策的非人化倾向就会减弱,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就会提升。所以,对幸福感的谈论和研究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幸福的方式。
2 I, ~1 q7 ]% J% `/ i' I* O0 M) e/ w* K2 E y: r n6 e
但也要看到,对幸福感的研究并非不可能走向歧途。在幸福感研究尚不具备成熟体系、也很难得出具有公信力的结论的情形下,过度炒作幸福感概念,可能会导致人们对幸福的“陌生化”。你说我最具幸福感,我反而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了。另一种危险是,幸福感排名可能沦为新的政绩泡沫。如果人们并不认同调查结果,“杰出市民”给市长颁发最具幸福感城市奖杯就成了自说自话,成为观念层面的“城市装修”。 [9 a3 B5 i* F
. A) l/ U$ O( Q D# W! V) z6 E0 W0 f 更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已经出现的多个幸福感研究模式都存在弊端,那就是对痛苦指数的忽略。幸福感调查问卷如果只有正面内容的统计,被调查者就可能被“催眠”,从而给出幸福的结论。而只有把城市居民非常关心但又未得到良好解决的问题也和盘托出,如环境污染、司法公正、暴力拆迁、食品安全等,并询问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感受,才能得出幸福指数和痛苦指数的对比度。没有这样的严肃对比,幸福感研究就必然靠不住。撇开了痛苦感的幸福感,也必然是歌功颂德的形而上学。
) k* j3 b" _+ r$ A& ?& F/ @& r' x! t& F! G0 c3 A$ P$ l0 n
不同研究者得出不同的幸福感排名,这倒不要紧,要命的是幸福感研究不合身、不靠谱、“不贴肉”。倘若在不靠谱的路上狂奔下去,倒不如不提幸福这码事。
0 Y5 U1 N0 n+ v" k- P5 X6 h: S# G# ~& X: M
来源:北京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