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社区论坛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社区 官方微信

莱芜社区论坛

查看:5811 回复:1 发表于 2012-2-19 11: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11:30:37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嬴城遗址的汉代瓮棺葬 [复制链接]

   农民整地时发现盛骨头的筒瓦,三十多年后解秘原来是瓮棺葬

    李仕严

    2010年12月6日,笔者一行前往城子县拍摄关于嬴城遗址的文化专题样片。在遗址的田野上拍摄时,一位老乡过来,跟我们讲述了他的一段真实经历。他叫朱应利,60岁左右,就是城子县村人,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他恰好在我们拍摄的地方(村东北,遗址大圩子的东南角)整地时挖出来了“一小溜”筒瓦,筒瓦两个一伙两个一伙地合着,里面有骨头,骨头都不大,是小孩的骨头。

     笔者闻之非常惊喜,脱口而出:这就是典型的瓮棺葬。因为我在上学时专门学过这种葬式,所以根据老乡的描述,我还是非常肯定的。一同前去的各位专家也都认同。

    正好当时我们为了拍片,从村中拿来了几件老百姓合在屋脊上当脊瓦的古代筒瓦,朱应利说,当时就是这样的筒瓦。然后他又领我们去看了当时挖出这些盛骨头的筒瓦的地方,笔者作了标记。

瓮棺葬:史前至汉代由陶器扣合用于埋葬小孩的葬式

瓮棺葬:古代以瓮、罐一类陶器作葬具的墓葬形式,多见于史前时代,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常有儿童瓮棺葬,个别成人也有用瓮棺,一般用2或3件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多数埋在居住区内房屋附近或室内居住面下,也有专门的儿童瓮棺葬墓地。

    瓮棺葬葬俗方式是:将未成年人(多是婴儿)夭折后的尸骨放入陶瓮中,盖上盖子,埋于地下。这些陶瓮以及瓮盖不是专门烧制的,而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储物器随机拿来用于埋葬之用。因此,出土的瓮棺规格不同,形状各异,其中瓮盖也是由陶片、陶钵以及陶盆等随机组成的。众多的儿童瓮棺墓,既显示出当时社会生活水平低下儿童死亡率极高的现象,也说明儿童受到了特别的照顾。此外,很多瓮棺底部或用作棺盖的盆上,大多有一个小孔,有的钻成很规则的圆形,有的则是敲击成不规则的形状,小孔上往往还加盖一块小陶片,其内表面还涂有红色颜料。葬具上这种普遍存在的小孔或孔道,当时人们认为这样可以供死者的灵魂出入,甚至复活。瓮棺作为中国较早出现的一种葬式,它与后期的石棺葬、木棺葬具有共同的信仰和观念,即灵魂不灭。

    汉代瓮棺葬多由盆形和筒形的陶质器物套接而成。婴幼儿瓮棺葬多出现在居住区,是体现当时人们对小孩子的体贴和爱护,以防止野兽对小孩子尸体的伤害;再或是因小孩太小,未行“成丁礼”,故不能埋进本族成年人的公共墓地。

    发现瓮棺葬最丰富的是安徽蒙城的尉迟寺遗址,2003年11月18日,考古工作者在尉迟寺史前遗址大汶口文化层发现一座最早期的儿童瓮棺葬。最终,在考古发现的40个墓葬中,儿童瓮棺葬就占了32穴。

    山东境内,广饶县也发现一处西汉时期的瓮棺墓葬,距地面1.3米,墓底经过夯实。瓮棺葬呈东西走向,全长0.67米,由三件汉代陶器物组成:一件夹砂红陶圜底罐与两件灰陶盆扣接组合而成。经专家鉴定这是一个不足周岁婴儿的瓮棺葬。

另外,也有一些成人二次瓮棺葬,因为这种现象目前在莱芜没有发现,这里不多作深究。无论是幼儿瓮棺葬或是成人瓮棺葬,随葬品一般较少,多则几件,少则一件,或没有随葬品。

嬴城遗址瓮棺葬的年代以及意义

    瓮棺葬的“陶瓮以及瓮盖不是专门烧制的,而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储物器随机拿来用于埋葬之用”,关于这点,嬴城遗址的发现也非常符合。据朱应利回忆,当时他挖出来的那些筒瓦,就是我们当时摆在现场的,遗址上随处可见的那种。“汉代瓮棺葬多由盆形和筒形的陶质器物套接而成”,嬴城遗址的瓮棺葬即是用筒瓦套接扣合,加之其筒瓦也呈现出汉代的特征,基本可以确定,嬴城遗址的瓮棺葬年代为汉代。

    这是在莱芜地区首次发现瓮棺葬。就专题研究来讲,这一方面丰富了我市墓葬考古的资料,填补了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山东境内的考古来讲,瓮棺葬的发现也不是很多,因此,这个发现对于考察山东地区瓮棺葬的分布,也是极为难得的学术资料。而就嬴城遗址的研究尤其是我市目前做的“嬴秦祖根在莱芜”的学术课题来讲,更是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小角度。《文博》1998年第3期发表了《咸阳塔儿坡战国秦瓮棺葬墓发掘简报》,这份简报介绍了发现的战国时秦人的九座瓮棺葬墓的具体情况,包括葬式,平面形状,填土未夯,瓮口朝向等,发掘规范,资料详备。尽管我们的瓮口棺资料没有留存下来,但他们的资料成为一把“尺子”,我们将来若再能发现瓮棺葬,就可以格外留心,细心清理,带着我们的课题去发掘,然后将资料与塔儿坡的进行比对。若能发现独属于这两家的某些延续和传承的特点,则又为嬴秦祖根在莱芜提供了一项考古学上的证据。所谓孤证不立,我们的证据越多,这个论点越站得住脚。

    最后,笔者想说明一个观点:近现代,如果小孩夭折了,我们会扔在露天“舍地”里。小孩曝尸荒野,风雨侵袭,动物啃噬,想来让人心疼。反观中国古老的“瓮棺葬”,我感觉还是很科学,很实用的。尤其是对丧失孩子的亲人来讲,如果小孩在一个干燥温暖、“灵魂”可以自由出入的空间所在,风吹不到,水浸不着,也没有东西啃他,对受伤的心灵来讲,还是很受安慰的。我们应该多秉承传统文化里一些优秀的东西,倒是那些葬俗上的繁文缛节,该精简的应该精简。那些,很多都是为了面子,给活人看的,而不是真正为了死者。善待死者的尸骨,才是给死者以最大的尊严。这才是历史带给我们的福荫,这也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提出的应有态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1 收藏收藏0 顶0 反对反对0
 
回复 转播 分享 百度谷歌雅虎搜狗搜搜有道360奇虎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2#
天外飞仙  发表于 2012-8-2 16:40:29
I'm quite pleesad with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one. T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