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社区论坛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社区 官方微信

莱芜社区论坛

查看:2160 回复:0 发表于 2010-11-11 10:4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0:46:17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莱芜吴氏一门三进士 [复制链接]

明代贤官吴来朝系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西港村人,一家三代为官,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之美称。其长子吴鸿渐,任直隶庐州(安徽合肥)通判;次子吴鸿洙,进士,官至浙江参政,诰封中宪大夫;三子吴鸿功,进士,官至固原(宁夏南部)兵备道,诰封中宪大夫;孙子(鸿洙之子)吴 ,进士,官至湖广按察副使,诰封中宪大夫;孙子吴曙、吴晖、吴旷均为举人。郡乘县志和《古嬴吴氏族谱》均列传载之。
    鸿洙,字文衢,号凤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考取进士。据《吴氏族谱·凤城公传》载:他任工部主事七年,一直为治水呕心沥血,主持实施了三项重大的水利工程。由于他理财从严,精打细算,以制度约束中下层施工官员,以防从中谋取私利,“其中节省水衡钱数十万计”。他因此而升任浙江参政,主督漕运。因当时浙东“积弊会倭”,贼寇经常袭扰,“浙东告急”,“两台择备兵其地者,乃疏请其徒往任晋宪使”,即兵备副使,“专制并海以东”地区。时值“朝鲜已中倭寇,其声势益大”,使人惶惶不可安宁。他力主抗击浙寇,但因朝廷忧惧倭寇势力,主张停止抵抗,与寇讲和,“且封之许由宁波通商”。鸿洙“特上疏,力言封 (允许通商)不可”。他表示,“臣驻海上三年,简练士卒皆精锐”,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誓死平息倭寇之乱。但朝廷仍未采纳,坚持以让利与倭寇言和。不日,他升任山西参政,备兵岢岚县,防御倭寇侵扰。但他“疏请留”,固守浙东,“浙人亦望其复至”,垂泪挽留之。《送大参吴凤城入贺序》载:“浙固不可一日无公 (鸿洙)。公自治以来,无日不讨军,无日不扼塞,其为浙人固疆至仁也。浙人无不为其感恩戴德。”
    鸿洙之为人“襟怀磊落,丰标俊伟,发论洞见本末,与人处常抑然自下,当官临事,裁判毅然,不为旁议所挠,自奉甚俭”。他“尊人友爱”,爱民如子,“皆出天性”,是为老百姓办事的清官。他去世“十余年公举为乡贤”。
    鸿功,字文勋,号凤岐,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考取山东解元,翌年考中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吏科给事、兵科给事、山西提学道参政、固原兵备道等职。
    他“政绩文章一时卓著”,公正廉洁,忧国忘身,公明之声闻名于海内。他为官一地,造福一方,所到之处,人皆从之。他总是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把百姓生活的温饱饥荒时刻放在心上。在太原署地,水源奇缺,连年大旱,水贵如油,人畜用水极其困难。他拨专款鼓励百姓找泉打井。一次,他面对新掘出的一口清泉,吟出 “人甘我自苦,我苦人得甘”之句作为座右铭。后来“晋人以其为政公明而立祠尸祝之”。他到任贺兰山下,胸怀报国戍边壮志,带病征战于塞外边陲。打仗之余,他带领兵民不仅养牛放马,还开荒种地,发展农业,缓解军饷紧张状况。此时,他留下了许多壮怀激烈的动人诗篇,现存的三十余首律诗绝句,铭记了他艰苦卓绝的悠悠岁月和忠孝兼顾的思乡之情。在《泾州道中》、《陇州道中》、《过关山》、《渡渭河》、《除夜潼关》、《宿汴州》、《西发固原》等诗中,可看出他风光而坎坷的人生轨迹。由“横行塞外云为嶂,缓带军中将是儒”一句,充分体现了他的儒将风范。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他曾过关山登贺兰山,以抒精忠报国之情。诗云:凌晨越绝巅,一径白云连。万树偏宜雪,千峰欲障天。马蹄穿乱石,人语响寒泉。何处清猿啸,声声客思牵。潦倒浮生莫问年,相看意气贺兰边。深林隐映豺狼舞,峭壁嶙峋云日悬。九点神州落杖底,一声长叹震胡天。飘然我欲遗身世,萝月松风论大还。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冬末,鸿功在固原视察军防时,忽闻二哥鸿洙病逝之噩耗,遂“弃官(请假)东归”。历宁夏、陕西、河南、山东跋涉四千余里,途中触景生情,思亲悲兄,赋成《东归咏怀》诗集,共三十余首,字里行间倾注了其浓厚的手足之情、故土之恋。可怜其“宦游难舍骨肉情,官高不泯故里心”。他途经宁夏宿泾州(今泾源市)时,梦见二哥遗容:忆昔分携已四年,双挥别泪越江边。武林夜半成永诀,关塞遗容犹梦悬。皮骨空存应念我,音尘无计可回天。凌晨疲马长安道,白草黄云已共怜。
    他在秦地固原负任已久,踏进齐鲁之界,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独居秦关久,忻然入鲁都。驱车人是旧,沾诀念俱殊。日落黄河立,天空白鹭呼。一丘归去也,无意著潜夫。
    吴 ,字中阳,号瞻城,二十岁中举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中进士,初任河南归德府推官。他因仗义执言触犯巡察御史而被弹劾,“搁于部议,后补镇江礼官”。朝廷为其平反后,调任户部郎中兼管密云粮储。他赴任前,此地官员被兵民告至朝廷司农者络绎不绝。而他就任后三年中,恪尽职守,一尘不染,兵士精神饱满,战马膘肥体壮,无一人一字上书至司农者,受到司农赏识,因此得以重用,转河南守道升湖广按察司副使,又调肃州兵备副使。此地“肃孤悬天,兵少粮匮”,卒难饱腹,兵恐敌寇。他到任后,即命令“将领及监收厅,一切支收勿得裁扣,以恤士卒”,深受军民拥戴。边防军民普遍赞扬道:“数年来今日始获一饱,愿效死力!”“于是兵民安堵,危疆如磐”。“不致溃乱者,公(吴炜)之力也!”他治军有道,安民固疆,功不可没,三年后晋升靖远兵粮道陕西参政,恩封三代,并授他为文林郎。有圣旨曰:
    “鸿洙之子吴 ,英标朗识,介节通材……三载以来,民无冤狱,吏绝舞文,贤声之登于牍也,以考绩授尔文林郎。”
    吴 后来调陕西按察使管宁夏兵粮学政后,他更加严以律己,处事谨慎,如履薄冰,“耿性特立,不喜献媚,断绝私馈,是以美誉日起。而揶揄(嘲笑)者施以诡计,遂以洒酒嫉公,公不饮也。”他任山西守宁道副使,又调大同分巡道后,时事倥偬,他仍忍辱大度,毫不愤恨那些嫉妒他的朝廷重臣,只求和顺,团结他人。三个月后,数十件大事接踵而至,而异己者也公开挑衅他。总制庐象升面对如此窘境,对诸位执事说:“安封疆,奠社稷,非吴瞻城不可!”“欲与吴 扫除乱孽”,扶正压邪,试图折服大宦官陈贵。而“贵气焰张甚”,一再对吴 进行攻击。但吴 刚直不阿,毫不苟且屈从,笑曰:“决不耻于偷官苟交。吾年六旬,洒然拂衣去耳,安可屈己舍我灵魂耶?!”庐公听后,万分感动,“握手泪下”。吴 愤然辞官归里,常与一二知己在亭榭内痛饮淋漓,赋诗咏歌,谈古论今,安度晚年。
    吴 卒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二十八日。虽死,但他勤政廉洁、秉正惠下的浩然正气永存。礼部尚书王铎为其撰写墓铭,以示纪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2 收藏收藏0 顶0 反对反对0
 
回复 转播 分享 百度谷歌雅虎搜狗搜搜有道360奇虎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