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社区论坛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社区 官方微信

莱芜社区论坛

查看:1409 回复:0 发表于 2010-11-11 10: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0:27:45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牟国牟县牟汶—探寻牟相关历史 [复制链接]

莱芜素有“嬴牟大地”之称,嬴,即嬴国;牟,即牟国。其称是说,莱芜是一个拥有嬴牟两国大地的地域。仔细品味这一古色古香的称谓,将会领悟到多层含意。其一,此称所指,既不是自然地域的莱芜,也不是汉初所设行政区划的莱芜,而是指治所定址于今处后的莱芜。其二,此称表明,莱芜辖区涵盖了嬴牟两个古国的部分疆域而非全部。其三,此称寓意,在莱芜地域中存在一条嬴牟两国并生共处的疆界。
    北嬴南牟的地理态势已是共知的事实,但是,问及两国以何处为界睦邻相处,可能很少有人细考,史料中也很难找到具体文载。因为此疆界的确认,有助于对牟国、牟县、牟汶等名称概念、地理定位及发展变迁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有必要予以具体分析探讨。
    史料载:“嬴牟之疆,索泗汶交流,籍岱沂为屏垣,千嶂夹峙。”可知,两国的疆域非常辽阔,睦邻相处历史悠久,堪称莱芜大地中的先民。两国国体发生质的变化,始于商朝灭亡之后。周灭商后,对殷民实行“以殷治殷”之策,以期改造他们“作新民”。但是,对于那些敢于反周而不听命者,不但“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而且还要严加讨伐和镇压。嬴国是反周叛乱国之一,因此,遭到了周朝东征军的严厉惩罚,国家被消灭,国君被逐杀,国民被驱赶逃亡,显赫一时的嬴国被一扫而空。致此,嬴国国土成为了鲁国直接管辖的地域。牟国没有参与反周活动,国体得以保留,君位得以继任,并封爵位四等,封土五十里。
    牟、嬴两国一存一亡的变化,把两国固有的疆界地带凸现出来了。这条疆界地带就是龟山(又称龟寨山或云台山)。龟山以南为牟国地,龟山以北为嬴国地。鲁国管辖后,龟山以北的原嬴地,定称为“龟阴之地”(含汶阳田)。关于“龟阴”之称,在鲁国的史料中多有文载,在齐鲁夹谷会盟中,有齐国归还所占鲁“龟阴之地” 的条文。正是这“龟阴”的定名,为牟国的北部疆界作出了明确的定位。几千年来,牟国人就在“南索泗水,北至龟山”这一广阔疆域中繁衍生息,世代相传的。
    在辛庄镇赵家泉村处,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城遗址,考古认定,此为牟国都城遗址。这一古遗址的发现,为研究牟国的历史及其国人的生活等提供了实证,但同时,也为志史者提出了新的思考:这里是牟国唯一的都城之地吗?在牟国偌大的疆界中,还有没有迁徙他处的都城遗址待考?
    仔细想来,仅此地域的地理环境条件及所发现的遗址遗物分析,难以确证这是牟国国人唯一的久居之地。牟国是在鲁国被楚国所灭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48年灭亡的,可知,牟国拥有两三千年的建国历史,仅臣服周朝也达五百多年之久。在此漫长的历史中,如果牟国国人一直定居于此,理应有更多的遗迹遗物可考,必不可少的是与定居点相对应而存在的墓地。但是,在此地带中,既没有发现墓群,也没有挖掘到规格较高的坟墓。何故?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在此定都定居的时间是很有限的。也就是说,必然有另外的建都定居之地。可巧的是,在牟国的另一地域中发现了一块春秋战国时期的墓地,即钢城区九龙山前下古墩村西古墓地。此墓地,处于牟国疆域的腹地,是牟国人的墓地无疑。墓地占地面积达二万五千平方米,已挖掘出了九座竖穴墓。从墓地规模、墓葬规格、已出土的随葬品种类及品位等诸多方面显示判断,这是一个多代定居于此且很有权势的部族群体。在墓群中,挖到了一棺两椁墓,也挖到了七铜鼎随葬墓。这样的葬礼,在周代都有明确规定。棺葬的葬礼标准是:“天子棺椁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食品鼎随葬,形成固定的配合是:“天子用九鼎,上大夫享七鼎,下大夫享五鼎,特殊场合士享三鼎,一般享一鼎。”可知,一棺两椁和七铜鼎的随葬,都是大夫身份的葬礼标准,这和四等爵位的牟国国君的身份都是相符合,相一致的。所以,这高规格墓的墓主,理应是牟国君主;此墓地,理应是牟国国人的墓地。国人的墓地和都城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此,有理由说,今钢城区下古墩地带就是牟国后续的都城所在地。
    在墓地中,还出土了两抬筐多青铜器,挖掘出了铜剑、铜戈等兵器,这些军事遗物,证实了这里是陈兵之地。军队是国君麾下之武装,是保君护国的御用工具,其职责决定了它和都城的不可分割,不可远离的统一关系。可以说,陈兵之地,就是牟国都城所在地的重要标志。古墩之称因何而起,表达何意?有传说,但无定论。古墩的原称应是“古堆”二字,在史书上多有“古堆”之称。郭沫若曾对古堆字分析说:“ 乃古堆字,然多用为屯聚之屯,其形作 象圆头小阜,是师戍所在之处。”又说:“甲骨卜辞里的‘ ’即‘师’,是商代军队的专名。”由此可以推断,“古墩”之称,可能表明的是“军戍所在之处”之意。
    《续修莱芜县志》载:“周桓王三年夏,五月辛酉,鲁侯会齐侯于艾。”“周桓王二十三年夏五月辛酉,鲁侯会齐于艾。”有志史者分析说:“艾之会地点应在艾邑,据对艾邑地理分析,认为应在钢城区艾山西的下古墩村。”如果这一分析属实可靠,这将是牟国都城在此的又一例证。
    《水经注》一书中有:“汶水出牟城西南阜下葫芦堆,因号牟汶”的文载。试想,惜字如金的《水经注》为何将名不见经传的“葫芦堆”特录书中,究其根由,此乃牟国都城所在地之故。文中所提及的牟城,即治所在城子坡的牟县县城。短短文载,明确记述了牟国都城,牟县县城,与牟汶水三者间的相对位置及内在关联。
    牟县治所城子坡。汉初,在“嬴牟大地”上设立了三个县:嬴县、牟县、莱芜县。嬴县是汉承秦制而续设,牟县是依托牟国而设,莱芜县是汉朝新设县。嬴县和莱芜县的县址都有史料可考,牟县治所在何处却成了历史疑案。在莱芜的一些史料中,大都认定在辛庄镇赵家泉处,显然,这是依据赵家泉是唯一考证出的牟国都城遗址而推断出的结论。但是,根据有关历史史料的分析,钢城区城子坡却和牟县现址牵连在了一起。
    其一,城子坡是牟国封土定都最好的地域选择。《汉书》载:“周爵五等,而士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牟国是子爵位之国,当享五十里(即方百里)之疆域,按此规定,如果定都赵家泉处,势必和鲁国直辖国土产生矛盾,而把都城选定在城子坡地域的下古墩处,以此为中心,划定方圆百里的疆土,水到渠成,无须他虑。这里依山傍水,进出便利,四季宜人,比起赵家泉地带有更多的优越条件。所以,此地域是牟国被封爵后,定都定居的最佳选择,也是必然选择。
    其二,城子坡符合汉设县定址的区划要求。汉设县区划范围大致方百里。牟县北邻嬴县和莱芜县,西邻巨平,东邻蒙阴。按方百里的区划布局,牟县县址定在城子坡最符合区划要求。
    其三,城子坡因牟县县城而得名。在有关史书中可以看到“汉高祖时恢复城郭,所有县邑都筑起城来”的载述。就是遵照这一“圣令”,莱、嬴、牟三县也毫无例外地筑起了县城。嬴县筑起的县城定名为“城自县”,记写为“城子县”。这是古人在记录有声言语时常用的一种假借法。“城自县”的表意是,在原设县址上筑起的县城。新设莱芜县县址定在原山之阴的一村庄之处,新筑起的县城定名为“城自庄”,记写为“城子庄”,意思是,在村庄地址上筑起的县城。牟县是依托牟国而设置的县,治所并没有设在牟国都城城址之中,而是定在了牟国都城之外的坡野之处,筑起的牟县县城定名为“城自坡”,记写为“城子坡”,意思是,在牟国都城的坡野处筑起的牟县县城。可见“城子坡”这一称谓,为牟县县城留下了历史见证,也为牟国都城的变迁留下了历史足迹。
    关于牟汶和嬴汶的定位和定名,归纳史料所载,大体分为两类说法,一是分段说;二是分流说。分段说把牟、嬴二水视为一条水系的上下分段,上段部分称为牟汶,下段部分称之为嬴汶。但是,两水在何处分段并无具体界定,其正宗源头也说法不一。单凭此说,并不能了解牟、嬴二水的真实概念和全貌。分流说,是把牟汶和嬴汶作为两条相对独立的水系予以定位和定名的。《水经注》一书把这两条水系定名为“北汶”和“南汶”。文载:“北汶水出莱芜县原山之阳(汶阳田东界文子岭),西南经嬴县,又西南过奉高,又西南过博城,谓之嬴汶。南汶水出沂源县西南松崮山,经牟县城西南西流至泰安境,在大汶口与嬴汶相汇。”可知,牟汶和嬴汶的定位和定名,是对应牟国和嬴国疆域而言的。即是说,发源于嬴国的原山,流经嬴国之地,在嬴国境域内形成的水系称之为嬴汶。发源牟国的松崮山,流经牟国之地,在牟国疆域内形成的水系,称之为牟汶。史料中对嬴汶大都以“汶水”称之,如《禹贡》书:“汶出原山”,“浮于汶达于济”;司马迁“北涉汶泗,讲业齐鲁”等,都是说的嬴汶这条水系。
    牟族人从远古走来,驻足里辛、辛庄之域,跨越商周王朝,在艾山之野,牟汶河畔,走完了治国安邦的历程。牟嬴两国虽然早已远去,但是,在“嬴牟大地”中,仍然印记着嬴人自强不息的光环,闪烁着牟人厚德载物的光辉。
    注:牟国,又称牟子国。牟子国,即子爵位之国之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1 收藏收藏0 顶0 反对反对0
 
回复 转播 分享 百度谷歌雅虎搜狗搜搜有道360奇虎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