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社区论坛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社区 官方微信

莱芜社区论坛

查看:2080 回复:0 发表于 2010-11-11 10: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0:15:06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戏说莱芜历史 [复制链接]

第一章 汶阳情缘
公元前2,900初春的一个早晨,家住汶河之滨的柳,被一阵阵的鸡叫声从梦中唤醒,伸伸懒腰,爬出了房门(当时住的是一种半穴居式的房子,就是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房子,远远望去,好象今天农村里常见的“瓜窝铺”。)来到了汶河边上,捧起了汶河水“咕咚咕咚”喝了几口,顿时感觉到精神了很多。他想:自己已是十六七的大人了,也该娶妻生子了。前几天,到河对面买石器的时候看到夏雨已长成大姑娘了。夏雨是和柳一起长大,过去两个人一起下和捉鱼也没觉得什么,可现在见了面,总有一种莫名的冲动,这让柳就更加的不好意思见她了。
走回灶口,又放了几根柴薪后,开始动手做面饼。用石臼砸出的面,有点粗他舀出袋中的面粉加水和着,熟练地将它揉成面团;等会儿去找夏雨时,带几个面饼给她,她一定很高兴。
远远的他看到了夏雨,她穿一件自己纺的粗麻上衣,显得那么的楚楚动人,柳紧跑了几步,差点把脚下的草鞋跑丢了。
“夏雨,吃了吗”(这句话我估计从那时候就有)
“还没呢”
“我这里有新烤的面饼子,刚出火盆,还热着呢”
夏雨幸福的看了柳一眼,柳的心差点迸出了嗓子眼。他们来到了汶河边的一棵柳树下面,夏雨“咯咯”的啃起了饼子(我估计那时候可能还没有咸菜)。
“听说你家养了一个叫猪的动物?”夏雨问。
“是啊,等那天生了小猪,送给你一只”柳讨好的说。
“我怕养不活”
“好养,我从山上抓来都好几天了”(这就是猪由野生动物变成家畜的过程)。
不知不觉太阳已到了头顶上,哗哗的河水静静的听着这一对恋人的窃窃私语
第二章 长勺春秋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转眼到了公元前684年,又是一个柳絮飞扬、花红草绿的春天。鲁国军事学院毕业的曹刿这是正在为找工作发愁,投出的几份档案如石沉大海,一点音讯也没有;参加了几次人才招聘会,不是人家看不中他,就是他相不中单位。空有一身现代化的军事理论没有用武之地。银行的存款也不多了,生活捉襟见肘。他是“最近有点烦、有点烦”。
这天他扛起了镢头,想到自留地里去干活,远远的邮递员起这一匹崭新的绿马(现在邮递员都起绿色的自行车了)给他送来了今天出版的《鲁国日报》,头版的一条消息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齐国穷兵黩武,犯我边疆”。
机会来了。
他来到隔壁老赵家“赵大哥,借你家的马用一下”
“干啥去?”
“要和齐国打仗了,我去见见领导。”
“打仗和你有啥关系,人家领导早考虑好了”
“你知不道满,虽然俺没吃过肉,可见过猪在栏里跑来,俺可是军事学院的高材生,比那些当领导的专业。”
老赵说“行,在外面拴着呢,记着回来可得在倪府请俺撮一顿”
“木问题”
第三章  正式设县
又是378年过去了,在公元前206年,还是一个桃红柳绿的春天,在汉朝的中央政府所在地――南郑(现在的陕西南郑),正在召开一届一次地主代表大会(当时地主当道)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莱芜县的决议”。
消息以最快的方式,半个月后传到了莱芜,莱芜人民纷纷走上街头奔走相告、载歌载舞,放起了灿烂的礼花、扭起了欢快的秧歌。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师爷为副组长,捕快、狱卒,课税司等为成员的“庆祝设县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师爷家,师爷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并成立文秘、会务、接待等专业机构。
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这天下午举行,会议由师爷主持。他首先宣读了汉朝中央文件(也就是圣旨)指出了设立莱芜县的重要历史意义和伟大的现实意义,对庆祝活动的有关事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主要议题有:
一、 庆祝活动的时间、地点。大家认为时间应定在一个双休日比较好,不耽误生产。地点就在政府门前广场。
二、 庆祝活动的规模。全县保长以上的干部,小地主以上的知名人士都应参加。
三、 庆祝活动的来宾主要有哪些,大家认为,应该请济南府的主要领导参加。把城市建设好好搞搞。有的与会者认为搞城市建设是可以的,但是有一叫“老汉”的男子有意见,拍了一些修路的照片,在一个媒体上登载了出来,经过讨论大家认为:为了让上级领导看看我们的政绩,先不管这些了,不就是多的收点税吗。
四、 庆祝活动由师爷主持,县长讲话、来宾讲话。主持词,讲话稿由文秘组负责。
五、 庆祝活动最后一项是文艺演出,暂定名为“激情广场大家唱”请些名演员,主持人暂定位名嘴――璐璐
由于会议议程比较多,与会者简单的在县招待所吃了点山珍海味,喝了点四梁液,下午继续开。
第四章 长城故事
   设立莱芜县庆祝的锣鼓声还在耳边回荡着,县政府几大班子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是一个新成立的地方组织属于“养在深闺人未识”要想增加知名度,招来更多的银子,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经过集思广益,县太爷拍板决定“经济搭台文化唱戏”――“造节”。
可是造个什么“节”好呢?
大家提出了三套方案:一是“唱孔子戏”,孔子讲学曾到过,口镇的垂杨村,那里留下过历史名人的足迹;二是唱“战争戏” 见马的杓山村是长勺之战的战场;三是唱“感情戏” 孟姜女的丈夫万杞梁,曾在青石关修过长城,一个泰安人不远百里来到莱芜,支援莱芜的基本建设,这说明了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然有一个好的女人再支持他。顺着这条思路,大家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案。
集中全县秀才中的精英,分两个采访组,一个由师爷带队,远赴泰安界首的长城岭,采访孟姜女、万杞梁夫妇二人的成长轨迹;一个采访组到青石关一带,采访万杞梁在此地修长城时候的先进事迹。
第一个采访组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写出了初稿:在泰山西面有一个村庄叫铺子。有一年铺子村中,一户由齐国都城临淄迁来的姜姓人家,生了个女孩,取名叫孟姜。小孟姜从小就长得聪明伶俐,当孟姜女长到十七八岁时,爹娘为她选中了一户也由临淄迁来的万姓人家的男青年万杞梁作丈夫。当时,齐国征用民夫,首先在泰山以西至济水东崖的边防线上,开始修筑长城,万杞梁在积极应征。泰山以西的长城修筑完以后,万杞梁又主动请缨在工程兵部队继续服役到东面去修筑长城,一去几年,音信皆无。孟姜女对丈夫牵肠挂肚,这一年冬季天气特别寒冷,孟姜女心疼在外的丈夫,便连夜赶制棉衣,哭着辞别了公婆和爹娘,沿着长城向东寻去,要为丈夫千里送寒衣(后来是哭倒长城的故事,不再赘述)。
第二采访组也交出了答卷,万杞梁在青石关修筑长城期间,吃苦耐劳,脏活累活抢着干,一天三顿饭吃在施工工地,有一次西面山上有一地段,悬崖峭壁足有十几丈,别说人在上面干活,有恐高症的人,站在上面往下看,腿肚子也发软。万杞梁二话不说,拴上安全带,顶着35度的高温,不停的搬石头、和石灰,豆大的汗珠不停的顺着身体往下淌,就象一条条小虫子在身上爬,可他全然不顾。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全体青年突击队员的努力,提前完成了这一急难险任务,受到了上级的表扬,他也被光荣的评为先进个人,提拔为相当于排长级的干部。
看到这些材料县太爷大喜过望,决定拨出专项资金,在北面和和章丘交界的地方修一座姜女庙,以表彰他们夫妇为莱芜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第五章 子牙钓鱼
连日来姜子牙夜观星宿、日看天文,总感到最近要发生要发生什么事情,可要发生什么事情呢一时也理不清。在村头的大树底下,看到有一伙人在说着什么。
“我曾经在雪野水库,钓过25斤重的大鲤鱼”王五眉飞色舞的说。
赵六不屑的说:“那算什么呀。我还在雪野水库钓到过带鱼”。
“你能在雪野水库钓到带鱼?”
“是啊,我是用海杆钓的”
姜子牙一听,对了,钓鱼确实是一项非常好的体育运动,可以修身养性,于是他赶忙回家,从树上锯下了一段树枝,搓了一条麻线,偷了老婆一根缝衣服的针。
“我到秋山上钓鱼去了”他对着老婆喊了一声,头也不回的走了。
姜子牙坐在汶水旁边的秋山上,怡然垂钓。
他的老婆马氏想:俺家子牙今天真不错,知道帮我干点活了,等他钓到了鱼,晚上我给他熬一锅鲫鱼汤给他补补,那过年时候的半瓶“十年陈酿”在不喝也快没味了,顺便把它喝了。
马氏骑上毛驴来给子牙去送午饭,顺便看一下钓鱼的收获。
到了一座高山,站在山顶的石头上远远的望去,见她亲爱的老公正在秋山上专心钓鱼呢!马氏高兴地找了棵大槐树拴了驴,风风火火的迈着三寸金莲跑了过去。拿起鱼楼一看,俺的娘哎,鱼篓里连个鱼毛也没有;再看呢,姜子牙用的还是她那根缝衣服的针。马氏埋怨姜子牙说:“你这个老头子!鱼钩不弯怎么能钓到鱼?还是我来替你钓吧!”她将鱼钩弯好,坐到水边,不一会儿就钓到好几条。姜子牙心想女人家头发长见识短,不知道我是来修身养性的,她“拜鱼主义思想”太严重了缺少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姜子牙怕老婆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不敢明说,于是躲在鱼篓边,拿起老婆钓的鱼,认真的端详,自言自语的说:“这条鱼这么小命不该绝!”于是扔到水中;再看一条,仍是命不该绝,又扔到水里。马氏钓了半天,觉得收获不少了,就收了钓竿,准备回家熬鱼汤。抬头一看姜子牙正把鱼往水里扔呢!嘴里还念念有词: “此鱼命不该绝!”马氏大怒,觉得姜子牙真是不可救药,跟他一辈子耽误了自己的青春,一气之下,不和姜子牙过了。
这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她骑的毛驴不停的长,化作了一座山,后人把它叫――驴山,而她眺望姜子牙的那座山,人们就叫望夫山;姜子牙钓鱼的地方呢,也就叫钓鱼台。
周成立以后周文王,听到这段故事说:过去都听人说子牙在渭水河钓鱼,没想到都是谣言,原来是在汶水河。那么就把你封于齐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1 收藏收藏0 顶0 反对反对0
 
回复 转播 分享 百度谷歌雅虎搜狗搜搜有道360奇虎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