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父母家的年货全包办 而今吃个 苹果 得自己买, A2 {3 H7 C% T# P9 @
50岁的王先生,是省上某厅一名副厅级领导的司机,往年每到春节,家里就成了仓库,一箱箱的水果、蔬菜、精品肉、饮料、海鲜、白酒,甚至包括爆竹、灯笼、福字等等,凡是春节用得到的,他都大箱小包搬回家,不仅如此,就连父母家春节期间的各种吃喝也几乎都不用买,全靠王先生往家拿。
+ Q. a( y: h# Y6 k6 A* o 原来,这些大多是厅领导收到的“春节贺礼”,市上的、区上的局长、副局长们,逢年过节谁还不得拿点特产或者年货,给厅领导“拜年”,每年过年前,王先生的汽车后备箱总是塞得满满的,可厅领导根本要不了这么多年货,往往就送给王先生了,往年王先生和父母家里的年货,足足能吃一两个月。' T& Q$ z0 Z8 R2 L0 M
而今年,王先生家里几乎一箱礼都没有搬回来,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上,王先生发起了“牢骚”,“以前过年时,我家阳台一箱箱年货堆得能绊倒人,今年过年你去看看,阳台上干干净净的。以前爆竹至少得搬回来两三箱,这还不算人家送的一盘盘‘大地红’,今年我是一个二踢脚都没放。”王先生说,“没人给厅领导送了,单位也不发了,我就是吃个苹果都得自己买。”1 ? R0 t' p7 @1 f' _4 R `3 `% a
往年腊月二十七八,王先生还得开着车把厅领导和他的家属,连同整整一后备箱的年货,送回外县老家,“既然到了人家家,厅领导又热情招待,总得留一晚吃个饭,咋说不得喝个半斤八两,还得给厅领导家的老人孩子送上几个红包,这红包包少了吧,拿不出手,包多了吧,咱又吃不消。”& x, e. V& d# p: @) E* b
今年大年三十不放假,厅领导留在西安过年没回老家,王先生也“偷着乐”,“不用跑长途接送领导,也不用给厅领导家拜年了,虽说少了不少年货,但我们能踏实过个年,厅领导也清闲了。”
9 N- G: f9 ]9 z+ N 不仅如此,王先生家所在的政府单位小区,住的多是机关工作人员,每年年后小区的垃圾箱周围,各种包装箱、燃放过的礼花桶能堆成山,小区的保洁员每天卖废品就能卖几百元,而今年小区里不仅放炮的人非常少,垃圾桶周围也干干净净的。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公务员都感慨,“这是这些年来,过的‘最花钱’的一个年,但也是‘最省心’的一个年。”
# e) [' t) J, o3 H& }! K 年货篇
* x- J1 A( U8 }: a/ P 第一次觉得过个年备几桌饭都这么费钱: H6 P, S. E, X2 F0 K: j
李丽和丈夫张辉(均为化名)都是府谷县的基层公务员,在八项规定之前,逢年过节时他俩仅单位发的购物卡,就基本能包住一家人的日常用品开销了,再加上单位发的米、面、油等福利,绰绰有余。李丽说:“我们一家三口,还有公公婆婆,五口人都吃不完,东西经常放坏了。”
- R5 L0 q) [# }3 q3 Z 在这个春节,李丽和张辉的单位都没有发任何福利,而且由于年底突击检查增多,两人的工作量都比往年增加了不少,李丽说,“像我们这样的办公室职位,平时也不至于特别忙,到春节前本可以悠闲地做做家务,结果今年工作太多,而且不放假,打扫房间这些事情不得不请家政公司来做,往年的春节福利今年都没有发,去超市备年货,随便买一点就五六百,第一次觉得过个年,备几桌饭都这么费钱。”# H$ V* j0 F3 t
“我和老公平时也没什么大开销,之前两个人的工资基本能存一大部分,自从单位不发福利之后,超市购物都要自己掏腰包。”李丽说,买一袋面粉,才吃了没多久,就要再买了,以前福利好也就不太在意,现在才发现,原来居家过日子,米面油也是笔不小的开销。
0 W9 ]9 \% ~- d: [. d 张辉是名基层干部,往年春节总有些同事“走动”,往来就少不了赠送烟酒,而今年春节除了关系特别好的哥们在家里聚会吃饭外,张辉没有收到别人赠送的高价酒,吃喝应酬也比往年少了很多。“今年春节轻松了很多,以前别人给你送东西,你也要挖空心思想着回礼,而且要回得体面,不丢面子。烟酒吃喝都是笔不小的开销。”
8 |3 R* E v; [; q: ]7 B* L l 李丽说,“前几年春节,几天假期老公都在饭局上,今年少了烟酒应酬和刻意逢迎,身心都能休息下来,也能在家多陪陪家人。” J% b4 G- `$ `0 _! h
应酬篇
6 h. |3 q* T' v+ q) f7 \0 b 往年7天假只陪家人20小时 而今应酬少了能陪4天( V4 P/ c+ F) i! I
马年春节假期已经结束,对于公务员赵先生来说,这个春节过得格外自在舒坦,“因为今年的应酬少了,不用说那么多客套话了,最重要的是陪家人的时间多了”。6 j; D" R! I L7 O; }8 Q. z
赵先生目前是某厅一处级干部,老家在乾县一乡镇上。他说以前每年回家过春节,不仅会有许多人(并不是亲戚)来家里拜年,还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当地的官员等)请自己吃饭等。“说真的,对于这些应酬真的不想去,但是有时候又身不由己。如果不去的话,人家又会说你现在到大城市当大官了,连家乡的人都不认了。去的话,其实大家心里也都明白,所说的所做的都是客套话,缺少亲近感。”0 Q" o L% U" s* X! u/ ?
“与往年过年相比,今年最大的体会就是陪家人的时间多了。”赵先生说,以往春节7天假期,在老家每年都只待4天,但他计算过,与家人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20个小时;而今年在八项规定下,过年前往家里的人(不包括亲戚)少了,请吃饭的人也少了,这样4天时间里大多数时间都跟家人待在一起,唠家常,吃自家饭,感觉特别好。
- _8 E& g; V& u) B5 ]( t' \2 } 拜年篇
0 B) D' t; A9 m3 z0 x$ y0 ? 老同学提年货来拜年 不想去门口接怕被人误会
% i( O' w+ d* d4 N; { “今年春节感觉好冷清。”周全(化名)是省内一家公职单位的副职领导。说这话的时候,他正抽着一支17元一包的黄鹤楼香烟,而以往在他手上见到更多的是50元左右的苏烟和中华。& F8 ? I: d7 s1 ` B& N
“中央有八项规定和各种禁令,这些我们都要遵守,都要贯彻。”但周全表示,副作用也是有的。“公务员也是社会人,也有自己的社交需求,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但今年大家都不太敢走动了。”
" z, w2 ?4 y! s 从走入社会开始,他就在公职单位供职,社交圈基本由党政机关工作者构成。“过年时放长假,又有传统习俗,就算没有利益关系,互相拜个年、串个门,这应该算是人之常情吧。但今年差不多都是电话、短信互相问候一下,轻易不敢互相去家里拜年,怕被盯上。”4 L' S# l1 F e0 c
周全说,年初二时,一个不在公职单位工作的老同学到他家里来拜年,提了些一般的年货礼物,在西安市未央路附近一小区门口打电话让他去接。“我边往门口走,心里就边后悔。为啥?怕人看见了误解,那会儿真想给他打电话说算了,或者让爱人去接他。”周全说,自己硬着头皮走到门口,接上了老同学往回走的路上,一遇到熟人打招呼,除了寒暄,他总要下意识地跟对方“表白”一句,“这是我老同学,在××工作。”他也觉得这样有点怪,但不这么说,就怕有人误会。
+ L1 N# G4 A2 ]5 Z c “像我跟单位一把手共事快十年了,在基层的时候关系就不错,后来搭班,工作场合以外,更是把他当老大哥一样相处。”周全说,两家夫人挺熟,孩子也在一个学校上学,所以往年都会一家人去对方家里坐坐。“但是今年年前没放假时,他就专门跟我说,‘今年就算了,过完年再补吧,不然怕影响不好’。你看看,谁跟谁还不能有点感情交往了。”5 x4 N8 A6 k ^ @3 B6 L
说起“冷清”,周全表示,还有另一层意思。“今年不少同事遇到我,总要抱怨没年味。”周全说自己知道,这话里的意思主要是“啥都没发”。他分管单位后勤工作,所以就成了员工的主要“吐槽”对象。“不光年终奖、购物卡之类的不敢发,连最普通、正常的年货福利也不敢发。这不是跟你说呢,我们单位今年过年连一袋米面、一桶油都没发。可以说是‘过裸年’。”
7 M- `2 Y: U6 n4 t( |7 Z 本报记者 杨昊霆 任娇 李治燕 郝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