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社区论坛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社区 官方微信

莱芜社区论坛

查看:6361 回复:1 发表于 2012-4-23 15: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5:24:22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挽留村庄---厉彦林散文 [复制链接]

山东济南  厉彦林


近年来,城乡面貌变化很大,城市化进程加快,村庄无论数量还是面积都在减少。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许许多多头顶草屑、脚踏泥土的农民,开始享受城市人的生活,这是广大农民多少代的期盼和梦想,令人兴奋和鼓舞。但冷静地思索,竟隐隐滋生出惋惜之情,希望能挽留下部分有代表性的村庄,尤其是把村庄的形态、传说和精神留下来。
         村庄是农耕时代的身影和足迹。无论哪个民族的村庄,大都起源于一位农夫的历史或者一个渔夫的故事。据史料记载,燧人氏在他的居住地,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庄,从此人类从渔猎社会进入农耕社会。祖先在逃离战火和自然灾害时,强烈的生存愿望萌生出村庄的胚胎和雏形。有了土地和水脉,就有了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液,就打下村庄文化和中国农业文明的烙印。
          村庄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广袤而肥沃的中华大地上,经过几千年物质、文化的积累,形成中国本土丰富多彩的村庄群体,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以及追求天与人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村庄大都临山而建,临溪而建,推开家门,就溶入山水或广袤的田野。青山绿水之间,村庄散落其中。当炊烟轻轻飘浮于树梢之上,便透露出村庄的消息。十户八户、几十户、几百户都可以组成一个村庄,一姓、多姓也可以同住一个村庄,一个民族、多个民族也可以聚族而居。关于村庄的历史有着多种版本,其中官方和民间两种版本最权威。平民百姓关于村庄的历史,大都在老祖母漏风的嘴巴里和太祖爷祖传的那本黑黄的族谱中得到注解和诠释。村庄是所有中国人肉体和精神赖以成长的地方。村庄由于位置、地形、水土、气候、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个性和具有地域特色的风俗,铸造出村庄的个性灵魂。从黔首到黎民,从新中国成立时的社员到如今的国家公职人员和千千万万建设城市的农民工,村庄其实是他们背井离乡或远走他乡时,最难割舍的那份情感。对村庄文化气质与精神的那份留恋,或者是心底最温暖、最珍贵的一抹亮光。
        在我的记忆中,沂蒙山区的村庄大都建在河边,建在山膀旁,有的在山顶或山半腰。房屋借着山沟的走势而盖,错错落落,不成排也不成行,有的甚至还歪歪斜斜,没有任何规则。沧桑的形态和容颜,珍藏着许多久远的秘密。房屋虽然简陋却不失温暖,夏天可以一张凉席睡在院子里数满天星月,冬天可以抱着毛绒绒的小狗小猫在暖暖的火炕上做梦。一切都那么古朴、简单却又充满新鲜与乐趣。村庄周围长满各式各样的树木,杨树、柳树、槐树、梧桐树、公孙树、香椿树、苦楝树等等,饱经沧桑,千姿百态。村子里的许多老人一辈子只在方圆十几里的地方走动,婚姻和亲戚朋友都在这个圈子里,就像朴实无华的庄稼,按步就班、自由自在地生活着,无怨无悔地又像庄稼那样,一季季地成长,成熟,奉献,一茬茬地老去。所有的村庄似乎都是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朴却内涵深邃,平淡却顽强。
        村庄的黄昏最温暖、最难忘。夜幕渐渐降临,一道道青青的炊烟升到半空又慢慢飘散开来,那是经典的黄昏意象。辛劳一天的农人扛着农具、牵着牛羊,抽着旱烟袋,披着夕阳的余辉走在回家的路上。那土腥味、牛粪味、饭香味混在一起,扑面而来。唤鸡狗鹅鸭的声音和母亲呼唤子女的声音相互交织,让你泪涌热眶。村庄的夜幕蓝得透明,点缀着一轮圆圆的皓月和一片贼亮的眨动眼睛的星星,家家透出晕黄的灯火,飘散着淡淡的酒香和菜香。脚步声,说笑声,碰杯声,狗吠声,婴儿啼哭声,共同上演和谐优美村庄协奏曲,守候甜美的酣梦。
        改革开放和现代文明之风从农村起步,又从日渐发福的城市吹回农村,大大咧咧、敞开胸怀的村庄没来得及喘息和思考,甚至还没顾上醒悟,就别无选择、无所适从地接受了富有诱惑和挑战的城市文明的冲击。温饱之后的农民开始关注自身命运,骚动不安的新一代农民痛定思定,纷纷拖家带口,背起行囊,抛弃田园,满怀憧憬地奔向遥远而陌生的城市,去寻找祖传的久远的梦想。村庄里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纷纷考大学、当兵和进城打工,比赛似地远走高飞,拼命脱离相依为命的村庄。只剩下诸多年长者吸着闷烟,看护着妇女和儿童,无奈地打发时光。古朴的曾经生机勃勃的村庄弥漫着淡淡的愁绪和哀伤。城郊尚没被拆迁、侵占的村庄萎缩在一角,显得土气、杂乱和尴尬,成为现代大都市不协调的光景。
        时光在父亲的驼背上、母亲的缕缕白发里渐渐苍老,年轻一代伴随老去的时光拔节长高,最后是日渐年迈的父母目送大家走出村庄。村庄成为父母留守的故园。多少从农村进城的人,节假日千方百计挤时间回故乡那个村庄看看,看新栽的树,看新盖的房,看新修的路……这一切似乎陌生又熟悉。这片土地是掩埋祖先的地方,掩藏着说不尽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一棵树,一片草,都能唤起深情的回忆,都能令人热泪盈眶。思念家乡,挚爱那个平常的村庄,这是一枚闪动人性光辉的徽章。
        我熟悉我的故乡那个小村庄的一切。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也能抚摸着一棵棵树,一道道墙,找到我家的老屋。多少次,在月光如昼的夜晚,我也脚步轻盈,担心惊动院里梧桐树上安睡的喜鹊儿。
          一个人最幸福、最感人的时刻,就是思故乡、忆村庄的时刻,对于游子来讲,这种想念更深刻,更痛苦,更幸福。因为这一刻,你眼里饱含人生各种滋味的液体在聚集,在流动。一个人与一个村庄相聚在一起,是生命神秘的遗传,是前世遗留的缘分。时光搬走的是人的容颜,永恒的是土地的精神与内涵。小村并没有太大变化,在外工作久了,每次回家都会感到,熟悉的面孔在变化、在减少,不熟悉的正越来越多。把村庄走个遍,把村庄看个够,再把人生的路琢磨透,便突然顿悟:村庄原本就是一个圆,我们都是这圆周上的一个移动的小点,无论离村庄远近,都脱离不了村庄的牵挂,最终还要回到原点,因为村庄是灵魂的住所。
        富足的城市不敢也不会忘记村庄,因为村庄是城市的祖宗;喜欢留些村庄的名字,用以铭记思乡情感。看看城市的地名,譬如那重复使用的大村、小庄;地铁、公交站牌,叫什么村、什么庄的更是比比皆是。曾经的村庄已面目全非,被水泥钢筋全覆盖,但她的精神和风骨还凛然而立。你看什么周庄,周村,中关村,奥运村,全运村,即使很大的城市,也自豪地叫石家庄。城里早已没了村庄,为了感受村庄的宁静、祥和与自然,便开始制造村庄。什么芙蓉山庄、杏花寨、梨花村这样的名字时常跳入眼帘,明明知道这是商人在玩概念,但人们仍经不住虚构的诱惑。城里人原本就是村庄里的人,在城市里住得久了就想回村庄一趟,找找丢失的感觉和期望。所以新农村饭庄、新村庄食府、庄户人家饭庄等可以团聚的酒楼,也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应时而生,且生意火爆。进得这种大把掏钱的村庄,摆设装饰也复制着村庄的土色土香,玉米、麦穗、蒜辫、辣椒串错落有致地挂上墙,辘轳、石碾、纺车、石碓、八仙桌、实木凳都成了思乡的摆设。城市人簇拥而来,花钱体验回乡下那潇洒、惬意、舒心、真诚的感觉。
         村庄的年轮看得见、数不清。村庄,是亲情的载体,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甚至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兴盛的历史缩影。欣赏藏在深山绿树丛中的村庄,如同吟咏一首悠长、浪漫、清丽的田园诗,也像欣赏一幅生动、淡雅、古朴的山水画,又像聆听一曲清闲秀美、空灵舒缓、感情细腻、如痴如醉的民歌。
         村庄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后方。城市是村庄的后代,高楼大厦不是文明的全部。村庄在,家就在,幸福和希望就在,没有村庄的国家不是完整的持续发展的国家。可喜的是许多地方已经开始保护村落文化景观。据报道,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已开展“中国景观村落和经典村落景观” 评选活动,期望在促进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其花大钱翻新历经上百年风雨的老宅,不如及早保护富有特色的村庄。千万别让子孙后代靠翻旧照片、看影像资料,才能找到古典村庄的形象和信息。城市与村庄正各行其道,各显其长,为人类拓展出不同的思想领地和生存空间。
         有规划和节制地建造城市,适当保持村庄的自然空间,让城市与村庄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理想的居住格局。中国真正实现从村庄大国向城市大国的转变,让许多村庄成为历史,这是城镇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最佳选择,也是多少代农民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如果城市发展不以掠夺农村资源、农民利益为代价,如果村庄与城市能平等地享用自然与社会资源,那么农民也不会、也不必大迁移,村庄自然就能生存下来。
         村庄文明是城市文明的渊薮。城市化是村庄走上成熟的必经阶段和模式。村庄正忍受着城市对它的改造和辐射,忍受着大家对它的不屑一顾和嫌弃,仍禁不住用胆怯的手捋一把城市的头发。其实村庄是位含蓄沉稳的老人,它在目睹和见证城市的繁荣与颓废。
         今日中国,城市仍然是社会文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方。进城的农民工对城市文明有着切身的感受,多数人对城市是向往和留恋的。在现实的生活和发展中,常常面临两难选择:回村庄,还是留在城市?城市与村庄生活条件的巨大反差,诱惑着进城的年轻人不愿意返乡,在城市间流动着,期望找到人生机会。有的不怕失业,甚至流落街头,也不愿回乡下老家再去扛起锄头耕种那一亩三分地。话说回来,哪位进城者没有经历人生的磨难与沧桑,没有遭过城里人的白眼和嘲讽。城市虽然精彩,但不属于自己,心灵的根深深扎在千里之外、比城市差劲的穷乡僻壤。最终,有些打工仔、打工妹们在城市找到了人生舞台,溶为城市的一部分,大多数仍选择回乡下。当他们心甘情愿或被迫回到留守父母、埋葬祖先的村庄,便会用学会或者体会到的城市文明、现代文明改造着村庄,用他们学到的技术、赚到的钱、掌握的信息,在古老的土地上,用粗壮的双手,建造着崭新、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村庄。
        相对于喧嚣、繁乱的都市,淳朴、善良、宁静的村庄生活自古就是人们的梦想,譬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农家景,郑燮“原上摘瓜童子笑,池边濯足斜阳落”的村庄图,储光羲“酩酊乘夜归,凉风吹户牖”的田家惬意诗景等。那年代尽管村庄生活悠闲,没有车马喧嚣,似乎是人间仙境,但总的说农家生活是艰苦、清贫的,实际上没有这些达官贵人说得那么好,有时日子是凄楚的。当下,如果让已经习惯城市生活的人到一个偏僻、贫穷的农村去长期生活,恐怕谁也不真心情愿。从喧嚣的城市走回村庄,进入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古老空间,去欣赏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恬静、纯朴、悠闲的自然景观,感受淡雅、古朴、绵长和谐的心境,是幸福而快乐的。因而,农村人的幸福指数比城市人高。
         我国是个村庄大国,城乡差距很大。近几年,城市正大量吸纳农民工进城,实现自身的急剧膨胀,但进城的农民却又不认账。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圈,许多农村很快被城市化、楼房化,而失地的农民却不能为城市所化。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城市化的重点,应当是如何把人化入城市。有的学者曾大胆提出用50年的时间消除所有村庄,引发各界的争议。问题是,这种观点没有充分考虑我们的国情,没有充分考虑中国人几千年刻骨铭心的乡恋情结等传统文化因素和农村日趋老龄化的现状。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村庄,让感情更丰富,这是一道两难命题。相信活生生的实践会做出明智决择:让城市与村庄,共生,共存,共长,共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反对反对0
 
回复 转播 分享 百度谷歌雅虎搜狗搜搜有道360奇虎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2#
天外飞仙  发表于 2012-7-18 14:05:00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村庄,让感情更丰富,这是一道两难命题。相信活生生的实践会做出明智决择:让城市与村庄,共生,共存,共长,共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