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选自黎明:星空评论
8 k: ?+ y* g; a3 s3 I2 X/ X+ r9 A4 [; S; c X4 k, a
6 O3 q2 C1 Q- N# D" D
媒体广告无效,那多半是因为发布方给人的诱惑不足,你看这个广告的投放效果就超出预期。近日,郑州惠济区菜农韩红刚种植的80多亩萝卜滞销,他决定免费赠送给市民食用。媒体刊登消息后,引来三万人拔萝卜。结果,韩岗的萝卜被拔光了,种的红薯也被偷挖走2万斤。地边上种的两亩菠菜,也被拔得剩下三分之一,损失惨重。& O* i w; X6 K
* B4 ~/ [# B. f0 Z& g
拔萝卜和挖红薯的人,有给菜农钱的,但为数不多,不成其主流,所以总的说“毕竟还是坏人多”。人家白送萝卜,他们不致谢倒也罢了,但还要偷、毁人家别的财产,这也太没教养了。于是,没参加“拔萝卜”的广大观众见此消息,多感慨“人咋就这么贱呢!”“这地方人的素质好低哦!” ! w# \/ I3 w+ X6 U5 e7 a1 X7 @
; W. ]) g8 V; A7 M% l# u5 ~ 其实吧,也不光是郑州那地方存在一大群得空就顺手牵羊的居民,现时作为观众的你或许不会做那种事,但你那地方、你的周围,一有机会就“偷菜”的人不一定就少于郑州,他们就隐藏在你身边,说不上什么时候就蜂拥而出。平时见不到,只是由于机会还没到。" S- G. f) M: M8 x7 ~4 J% X$ \
/ d0 \- F5 E& v" {( N 那么多人去沾这种小便宜,是因为人穷吗?不是,开着私家车,远路而来,人不会有多穷。对一些人来说,并不是计算着经济上合算才来,不想被便宜事落下,游玩中获得“沾了便宜”的心理满足,才是他们“小偷小摸”的主要乐趣。
, Z# A2 z3 m! t* R* E- r% M' G, [. \
那些人该是些社会底层吧?是“底层”不错,但他们并非处于社会、经济的底层,而是“文化底层”、“迂腐底层”的那种有病的底层。年纪虽然不大,可他们可谓“旧社会中的老人”。6 C. q+ U1 m4 S9 J* ^( S. v
) V/ n$ S y& Q \) H' |/ f. O
偷庄稼的人抓不过来,抓了也不好处理,大家只好睁只眼闭只眼。这是潜规则,只能偷,明说明做公然嚷嚷可不成。摆到桌面上,还得判决偷庄稼为错。所以村民之间有了矛盾,向村干部告发某人就常有偷庄稼这一条。也有的村支书实事求是不吃这一套,当场编一条“毛主席语录”,就把那告状的村民立马震住了——毛主席说:十个社员九个贼,你不去偷你怨谁?!这事,是真的。
, K8 `) _9 K/ D/ N7 O" j/ ~0 e8 Z/ T8 ?! ~( [0 L! j
农村“小偷”遍地,城市、工厂也好不到哪里去。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工人最没出息,基本是做什么偷什么,守着什么偷什么。油厂偷油,纱厂偷纱,烟厂偷烟,食品厂偷食品,偷木材,偷铜铁,偷零件……凡是多少能派上一点用场,能拿动的工具、货物,都往家里倒腾。往城市劳动人民家里扫上一眼,就可以确定家里人在什么厂子光荣劳动。故而,文革结束后出了一相声名段:“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大家一听过耳不忘——这说的就是咱们啊哈哈哈……8 {/ C8 a, A) S( F# \' J* \% m
+ t. P, A" a/ v* H$ d0 z, c
随产权被剥夺而无产阶级,继而失却对“偷盗”的耻感。可不是吗,一无所有,若仍不“偷盗有理”,那就什么理由都不好使了。“全民皆贼”,这个词看似夸张了些,但比较中国曾经的“全民皆兵”,一点都不夸张。“兵”远不如“贼”多,有点岁数的中国人都知道。! \# H- u% ?* W1 w$ O9 _
0 V* ?- `5 P) F& {
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偷菜”兴起,进一步将“小偷小摸”娱乐化。现实偷菜和网络偷菜的界限被混淆,实际是在过去“全民皆贼”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不能自察耻感丢失,正是没有耻感成为惯常生活的结果。
% p, n1 V4 Z ]9 I
3 P2 c/ E! F; o5 W, { “我是一个贼,来自老百姓”。而今许多有了产的人,背负历史传承,潜意识里自身还是一个贼的定位,还是不能自觉尊重他人之产。逼促“偷盗耻感”丢失的过程漫长而惨烈,也不可指望用几代人的时间恢复耻感。
% J0 ?# t# Z3 P8 x9 c" e'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