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社区论坛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社区 官方微信

莱芜社区论坛

查看:243 回复:1 发表于 2013-5-9 15: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15:01:06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3岁女孩杀人,哪来的狠劲? [复制链接]

13岁女孩杀人,哪来的狠劲?1 P4 V5 X! y2 \2 }
戎国强: P. l, s9 I0 ]# y+ S$ k
    一名未满13岁女孩,因为不满别人比自己漂亮,就杀害了她的同班同学——— 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低龄、如此原因的杀人案件。  R( |" y( d7 C( b
    这是一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呢,还是有一定的社会性的背景、社会性的成因?值得探究。如果有社会性成因,那又是什么?不说原因,此事有没有什么教训可以吸取?类似的悲剧是否有可能避免?如何避免?
% M/ \# a& E4 n9 }9 X) L& k    据相关报道,法院判决书显示,遇害的周某13岁,与不满13岁的覃某,是广西省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仁广小学六年级同班同学,平时两人关系比较好,且两家同住一条街,相隔不足150米。覃某因同学们喜欢与周某玩耍,并曾议论她不及周某漂亮,因而对周某心生嫉恨。类似的事情,在小女生甚至男生之间十分普遍。容貌、学习成绩、老师是否喜欢等,都可能引发同学间的嫉妒。只要人和人在一起,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差别,差别容易引起嫉妒。3 P4 @, \3 e( i$ b
    嫉妒是人的本能,本能失控,嫉妒恶性膨胀,才导致了悲剧。人需要学习控制本能、管理本能。学校、班级,就是学习的场所,学校的教育活动应该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因为报道很简略,我们无从知道,两个孩子的学校在“育人”方面是怎么做的,我们只看到本能失控的结果。但我们知道,很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已经没有多少精力来关心、关注学生的内心。社会——— 包括家长,包括学校的上级部门——— 向学校所要求的是升学率。平常人们问某一所学校“好不好”,是在问它的升学率高不高,而不是在问这所学校是否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
# x* r: P3 G$ f* y    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这不是放弃关注学生内心的理由。教育尽到责任,即使不能避免某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但有可能减轻其恶性程度,减轻其后果。这样想,这样做,才是负责任的教育。但是,现在的教育似乎顾不上这些。升学率,是学校之间的竞争;升学,是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竞争,就是把别人当对手和敌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就是教育孩子从起跑线开始就把他人当对手,孩子在起跑线上就无师自通地接受了“有他无我”的极端思维。在发生矛盾的时候,采取极端行为的结果,在外人看来很意外,很震惊,但是对当事人来说,是一件很自然、很符合逻辑的事情。资源分配的紧张,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 L2 `' D. r6 V6 d$ h    你比我漂亮,我就让你消失。在复旦投毒案和其他案件中,我们都能或多或少看到这种思维方式。在平常的生活中,这种思维方式也很普遍,只是表现形式不那么极端、刺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一旦引起关注,悲剧已经不可挽回。改变只讲竞争不讲合作的社会运作方式,是社会管理者、制度设计者以及教育者的责任。7 R2 S$ \) b! M) f2 d
    教育尽到责任,即使不能避免某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但有可能减轻其恶性程度,减轻其后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反对反对0
 
回复 转播 分享 百度谷歌雅虎搜狗搜搜有道360奇虎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