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社区论坛

标题: 那些脱党的一大代表 [打印本页]

作者: senmindong    时间: 2011-4-18 16:41
标题: 那些脱党的一大代表
●“文革”开始后,李达遭到大大小小的批斗,绝望中的李达给毛泽东写信:“主席:请救我一命。”据说,这是李达生平第一次称毛泽东为“主席”。但遗憾的是,毛泽东收到信之前,李达已不幸被摧残致死。+ Q6 `7 [$ q6 r8 j: [+ ?

( {: ^+ N4 O- i    ●41年后,张国焘在加拿大老人病院,无力捡起掉在地上的毛毯而被冻病,因此离世。+ U* i" v% }# m$ Q  V
$ D" f) T7 o! [
    ●茅盾在解释知识分子特性的时候说,遇事好寻根究底,好独立思考,不愿意随声附和的这种习惯,在他那一辈人中间是很平常的。当形势突变时,往往要停下来思考———而不像有些人那样紧紧跟上。8 g+ \( U/ h: d

# K5 x% a; |; [" r2 c    筹备建党时,李汉俊和陈独秀在诸多问题上就有不同看法。在“集权”与“分权”的争论后,两人的距离越走越远。4 M5 [- w! T7 n' X: `$ i3 G# @
9 j* D( x# ~  z+ N
    李达常在两人之间调解,不过李汉俊不肯接受调停,态度坚决地把一些文书交给李达,连上海党组织代理书记也不做了。4 j* \8 e5 B* f1 c

! u6 c- D2 \* r" K    1922年2月,李汉俊负气离开上海的党组织,到了武汉。陈独秀对李汉俊没有多大成见,“二大”时,向他发出邀请。但李汉俊没去,托人带了一封意见书,还是表示反对集权制、铁的纪律。# J& O7 k7 M+ u2 C! |

) s% ^7 ~! H9 R    据张国焘回忆,他第一次见到李汉俊时,觉得这个人不轻易附和人家,爱坦率表达不同的见解,喜怒不形于色。
- ]; ?5 t4 N; O1 [: F/ m, n4 c# k; E3 G  V( \( P* j. i8 [
    茅盾后来对自己的入党介绍人也有回忆,说李汉俊有很重的知识分子的高傲气质,坚持个人的独特见解。9 e8 d: H( a5 w7 z; O* Y
: t- x+ H$ p% K  m3 C5 v- y  g/ p
    1924年,中共中央鉴于李汉俊自动脱党,开除了他的党籍。7 ^, N6 m( \6 g7 A# L

) e0 v9 V+ q) {" x- p+ U# i    脱党后,李汉俊担任过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委员、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等职务。
4 u1 X% S3 Q3 k# r# k) w" \5 M1 L$ U, g$ Z
    但李汉俊此前的中共领导身份给他带来了麻烦,国民党右翼仍认定他是亲共分子。1927年,李汉俊被桂系军阀逮捕,未经审讯便立即押往刑场,执行枪决。终年37岁。4 D4 M! G* A2 `) K+ @* C$ t

8 k+ A7 O8 c1 f/ o    同为建党创始人,李达后来也与陈独秀闹掰了,但与毛泽东关系不错。“二大”上,他表示不再担任中央宣传主任,之后回到湖南,与毛泽东一家住在清水塘。
" w9 h& x# F5 b6 T: k
2 ]5 r7 Q% h: H6 P    在张国焘眼里,李达学者气味很重、秉性直率,与人谈话一言不合,就会睁大双眼注视对方,好像是怒不可遏的样子。说话有时坚硬得像钢铁一样。
+ o4 k7 w  S! x7 I/ [
8 n6 e* a. e# m) E" @) m( q    到1923年秋,李达正式脱党,他认为党内的人多注重实际,不注重研究;对加入国民党想不通;不堪忍受陈独秀的家长制作风。
3 }4 s4 |% A* I& Z& H3 W  q4 E' c, E% q& i9 ?) w% D1 y
    1927年之后,结束在毛泽东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的李达,陆续在武昌、上海、北京、湖南、广西等地的大学里任教,教唯物主义哲学。7 V& n# @' i* h; j! O* H
2 x! q4 C9 U' m, E1 q  h" P
    埋头著作的李达写出了《社会学大纲》,毛泽东后来读了足足十遍,并写信称赞李达是一个“真正的人”。
( ~1 {0 n# U; B4 V' C# ^7 p! u' g
/ T3 `* u4 E- d2 E7 C+ [6 E9 ]    1948年,李达的人生迎来转机,他接到了毛泽东寄送的暗语信,上面说:现在公司生意兴隆,希望你能赶紧来参与经营。
) Y; }. V4 h: e8 u2 a- v/ x
3 ^' M' @$ ?% k0 @+ k7 [+ o5 T    李达辗转到了北平,毛泽东还专门派人在车站迎接。见面时,毛泽东仍称李达为“鹤鸣兄”。) f: ]6 t5 [4 A. O/ Q7 T9 P
! E$ T5 m# p  `  K
    随后,李达经刘少奇介绍,毛泽东、李维汉等作为历史证明人,在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重新入党。: U! ^# u1 I8 l7 D7 L5 e
2 D5 g( Q, z* R* c. L
    “文革”开始后,李达遭到大大小小的批斗,绝望中的李达给毛泽东写信:“主席:请救我一命。”据说,这是李达生平第一次称毛泽东为“主席”。但遗憾的是,信件辗转到了毛泽东手里时,李达已不幸被摧残致死。
3 Q3 I" w: V7 H! U3 r5 k
) T+ H  r4 D4 R& w' t% T! W" r7 \    出席“一大”的包惠僧曾出任党内重要职务,后来奉命加入国民党。“四一二”政变后,包惠僧脱离了中国共产党,在回忆录中自称是“消极脱党”。
. M- f  `( q0 z6 |7 O) a/ w2 B3 V. ]& T8 s$ _  a
    此后,包惠僧在国民党政府任事直到1948年。0 }" K7 J; T& p2 `

5 S; C* v9 Q) S! c  ~* v, n    包惠僧和陈独秀私交很好,陈独秀去世之前,这位老友还赶到江津探望。但他一向胆小谨慎,扫“四旧”时怕惹事,就让子女把陈独秀写给他的一百多封信忍痛烧毁。这些信原本是他想永久保存的。* T  R' c2 J" n0 e; ?

3 w5 x7 {3 G$ I, ]    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改造思想后,包惠僧1957年成为国务院参事。22年后,因病离世。
; S! u# R, u' l3 ~* y) L
/ c$ s* |+ l7 \9 e& `& I    在“一大”出席者中,刘仁静最年轻,当时仅19岁,还是一个埋头于书本的年轻人,张国焘觉得他逢人就喜欢滔滔不绝地说教。
5 U& f3 l. d8 S/ }! I, J1 M8 i, o/ ]. q3 |8 {7 Q- j# w; L) x7 Q
    当刘仁静出任团中央书记时,也不过21岁。4年后,刘仁静脱离共产党,在莫斯科参加托派组织,回到中国后,转向国民党。2 |5 ^. ^7 S! j
) i$ G) e+ j) I1 ^; z: L
    新中国成立后,刘仁静检查了自己的历史错误,《人民日报》刊出他的声明。这位“一大”代表眼里的小弟弟表示,今后必须向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学习。过去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以后决心在党及毛主席的领导下,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 o6 L5 j1 ?4 ]$ S$ ~! q& [

& I9 l+ y( R9 M4 V& o: i# ?    刘仁静后来被调往人民出版社。“文革”中曾入狱。1986年,刘仁静以84岁高龄成为国务院参事。一年之后,他横穿马路被公共汽车撞倒逝世。
7 U3 U- J3 ]' c
5 L2 h0 M$ C( z* I7 T  q    另外三位脱党者的历史很不光彩。* q& c: a) V5 D7 r$ p2 c# k

0 k* ^. w- m7 [2 T4 X+ b    陈公博在1922年6月写文章支持军阀陈炯明、反对孙中山受到中共中央的批评。不久,他声明脱离中共。周佛海步入陈公博的后尘。在陈公博脱党两年后,周佛海脱党,加入国民党。再往后,两个人成为仅次于汪精卫的二号、三号汉奸。; a: l! q/ Y: {8 ^) h, E

. k) Z) v+ B; E) D& A4 U1 m1 S4 I    作为毛泽东最初的朋友和后来的敌人,张国焘一直身居中共要职。1938年,去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祭扫黄帝陵,张国焘扎进了国民党的怀抱。
& N6 S# a. r0 l+ Z, M, O1 q5 m; R( W; b9 I) v/ s
    4月17日,张国焘在武汉声明脱离中国共产党。次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开除张国焘党籍。3 Q  X1 y' Q3 x; V* W" `9 d$ G
# y1 {4 @0 K8 f4 J
    41年后,张国焘在加拿大老人病院,无力捡起掉在地上的毛毯而被冻病,因此离世。
/ e6 Z5 f# `  ?7 h0 G& Y; z
) s% B7 h2 s; w    而在建党初期,还陆续有一些早期党员出现脱党现象。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第一本中译本的译者陈望道、介绍周恩来入党的张申府等。- s; G, Q- h# R% R8 \
+ l) [' L# W, q' p6 D
    “那时候谁也不懂什么组织原则,只知道个代表会,不知道过组织生活的事。”1921年由李大钊、邓中夏介绍入党的朱务善在回忆中说,初期不少党员常常表现出很幼稚的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行动,“那时我们很少懂得党的纪律,一切偏重于感情。”  陈独秀也曾在代表大会上批评党内的这种不良倾向。他承认党内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倾向,党员往往不完全信赖党。但即使党有些地方不对,也不应当退党。
% }7 D# z( c$ B5 x8 f( \6 t
7 ?6 s- p3 q$ ^3 ]3 e7 o$ b2 }    后来想起老友,包惠僧也觉得陈独秀是有点家长作风。因为他年长,很多人又都是他的学生,他说了以后大家就没有什么好讲的了。+ p5 K4 y  E2 A8 \4 n+ c% D5 b
7 R- |- q! K4 n% i9 Y9 h# h, h
    不过,李达、李汉俊和张申府这些因政见不同脱党的知识分子,并未因此完全与以前划清界限,而是坚持在党外做帮助党的工作。. v; Y- K. L! u% A

7 a' R) b/ ?1 G9 n# F4 |# H    “脱党的情况可能是多样的,自然也与其个人不坚定有关。1927年以后,有人害怕被捕,有人是联系不上组织等,原因很复杂。”山东省高校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张福记认为。" |9 G: O3 ~& O# w+ ?) s
3 t+ @# b1 ~5 V7 X. _' _
    茅盾曾在解释知识分子特性的时候说,遇事好寻根究底,好独立思考,不愿意随声附和的这种习惯,在他那一辈人中间是很平常的。当形势突变时,往往要停下来思考———而不像有些人那样紧紧跟上。
  H9 W2 D  I6 |( G7 s6 l$ n, o( }- ~. B
7 ^% F. k# \- d8 \2 m* z    “在大革命中看到了敌人的种种表演———从伪装极左面貌到对革命人民的血腥屠杀;也看到了自己阵营内的形形色色———右的从动摇、妥协到逃跑,左的从幼稚、狂热到盲动……在经历了如此激荡的生活之后,很多人都需要停下来独自思考一番。”* q0 \. S' f3 A0 Y9 i& }$ a
2 c+ o6 Y: ]) z' b7 _
8 h; c% H) `* f5 Z* S. D/ k* R% N: w





欢迎光临 莱芜社区论坛 (http://www.lwsq.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