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社区论坛
标题:
从拜年礼品管窥社会变迁
[打印本页]
作者:
幸福╮已罢工
时间:
2014-2-18 09:42
标题:
从拜年礼品管窥社会变迁
过年走亲戚,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从上世纪提一筐馒头就可以回娘家,到如今的大包小包、高档礼品、电子产品乃至购物卡……
% ^$ D$ I& z1 `- |0 K+ J" L! t
究竟送什么样的礼品,才能既有面子,又能获得收礼人的喜欢和认可呢?
8 a, B# U+ y$ N; T# \3 G9 O
上世纪50年代:
# I$ O/ l2 E. L% @+ ]6 `3 F. Z" n- X
一篮馒头走娘家
4 I8 T7 [+ A& L3 F3 H
农历大年初六一早,家住兰馨园的张兰英老人带着小孙女,提着一箱牛奶,一盒点心,去亲戚家拜年。
' O7 V4 j: c+ V, }
生于1950年的张大妈,回忆起小时候的春节礼物,有说不完的感慨。“那时候物品太少了,过年送礼就以食物为主。一到过年,女人们回娘家,挎一篮馒头就去了,谁家的闺女能给娘家挎一篮又大又白的馒头回来,那是无上的荣耀。”张大妈说,“因为粮食都紧缺,娘家一般也不会把馒头全留下,留下几个意思意思就行了。”
1 o p) R/ q0 a$ f! \& k
上世纪60-70年代:
9 r: [) W- u9 P3 e% S9 h
红宝书最珍贵
! ?9 h2 M+ q! z3 o2 d" V$ L
家住朝阳小区的李茂才大爷回忆,在上世纪60-70年代,除了食物,红宝书是最受欢迎的礼品。“那个时候,谁家要是收到一本《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语录》、《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等书,那简直太有面子了。送的人高兴,收的人更高兴,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背诵书中的经典语录,会觉得是最幸福的事”。
4 u$ g- k' y7 q
上世纪80年代:
& q4 _- h; I' g# K+ L
送点心茶叶白糖是潮流
/ ^" B! c u% Y' I' D% A
和庄镇的赵女士回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大家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拜年的礼品也开始丰富起来。“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走亲戚流行送点心,红皮儿,用麻纸一包,上面裹一张油面儿的红纸,印着福字,用绳子捆起来。再后来,有成盒的糕点,里面有桃酥、蛋糕之类的,这算是非常高档的了。此外,拎一斤白糖、一包茶叶,也都是当年很好的礼物”。
2 J1 X3 C- g5 j
上世纪90年代:
6 I! m+ }4 B, s: Q
豆奶粉等走俏
M8 P/ C8 u9 T6 E6 Y
1982年出生的李莉回忆:“小时候去看外婆,都会对外婆家收到的豆奶粉、芝麻糊、麦乳精、燕麦片等礼品‘虎视眈眈’。外婆平时也舍不得吃,就给我们小孩子留着,谁去了分谁一点儿。”
8 x: ?# z% C5 G) p( i6 O7 g
除了营养品,烟酒也开始步入礼品行列。两瓶酒、一条烟,气派又显身份。
- m2 i# v" M e E
本世纪00年代:
# z6 x6 ~8 o g2 Y
保健品高档酒水大行其道
# u* O3 n8 W3 I# A
进入21世纪,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拜年的礼品自然也随着升值。家住教师村的张红回忆,一般的烟酒已经不足以拿出手了。各种保健品、保健器械,甚至家用电器进入礼品行列。“记忆最深的是2005年春节,正月初四我去给舅舅拜年,去了之后发现,他家那小茶几上摆满了别人送的瓶装酒,很多都是高档白酒”。
: `' X+ m O7 E$ j5 \' f' W
某糖酒公司销售人员张先生透露,本世纪初,酒水市场销量逐年上涨,每年春节更是销售旺季,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中八条”出台之前。
N, ]8 P8 S; r: T. a. r V
出现于00年代的购物卡也大放光芒,单位发福利、朋友送礼,不知道送什么好,干脆发卡,自己去买,既方便了收礼者,也不像直接送钱那么庸俗。送健康、送心意
7 S, i, A% q# N. ^1 U" y/ Y2 _
今年春节,记者走访多家商场发现,往年摆放在显眼位置的高档礼品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新鲜水果、中档烟酒、简装点心等,特别是往年春节前门庭若市的高档烟酒柜台,今年却少人问津。
1 o B0 i. d- ]6 @0 c
在我市某事业单位上班的刘先生今年特意从临沂老家带来很多土特产、煎饼、香肠等,给亲朋好友拜年。刘先生说:“这些东西都是家人亲手种的,亲手做的,虽然不贵重,但绿色健康,是我的一片心意。”
1 T8 F. ] v1 _% `! _: N V+ K
正月里,随处可见手提牛奶、鸡蛋等去亲朋好友家拜年的人。记者发现,人们送拜年礼品越来越有针对性,更加具有实用性。比如,农村人给城镇亲戚送香肠、土鸡蛋等“农村特产”,城里人给农村亲戚送牛奶、食用油等。
+ r- N5 U9 m8 i+ ~$ u2 h' b
不少市民称,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的送礼习俗已经成为过去,人们送拜年礼不再讲究排场,而是更加注重健康和实用,做到物尽其用,避免造成浪费。相比形式化的送礼,团聚才是新春佳节不变的主题。“重要的是亲朋好友能在一起,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这才是过年的意义!”刘先生说。
: i8 m1 X6 z6 Z1 ^
噪记者点评:“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是送礼真谛。然而,很多人用礼品价格衡量送礼心意,把高端礼品视为身份象征,误以为“礼越重越亲”,宁愿“只送贵的不送
5 S8 F! [: `) S$ r- \! F% N, z
对的”。物质与功利裹挟之下的礼品,难免成为人们难解的“心结”,也容易沦为违法犯罪、谋取私利的工具。异化的礼品,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物质越来越丰盛、选择越来越多元的今天,坚守价值理念、彰显文化追求、保持生活品质,面临着更为复杂的考验。那些拎着名烟名酒奔走于送礼之途去完成“任务”的人们,或许正陷入某种物质迷局与心灵之惑。
+ K3 j! g8 f8 J7 A5 c
因此,让礼品回归情意本位,让送礼变得清新亲切,还有赖于人们的文化自觉,有赖于一种新型消费文化的塑造。
9 t5 e3 W- @3 } F; O8 i/ H
记者 孙菲菲
5 _" m0 B# |! C" Q9 e' d
现在:
# I) r/ ^+ R7 ?+ F* J; d
欢迎光临 莱芜社区论坛 (http://www.lwsq.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