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社区论坛
标题:
高庄街道办朝阳村紫台秋室
[打印本页]
作者:
一抹忧伤
时间:
2010-11-12 16:21
标题:
高庄街道办朝阳村紫台秋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04262371572I05A08KGIBD1EB8558.jpg
(266.4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0-11-12 16:21 上传
位于莱城区高庄街道办事处朝阳村的凤凰山朝阳洞的石崖下。紫台秋室在石崖下朝阳洞右侧,是利用石崖凿刻而成的石窟。石窟左右有四处摩崖石刻。朝阳洞,天然形成,进深200余米,是安期生炼丹处。石窟下一层石崖上有尼姑墓。每至秋天,花、叶火红一片,所以名紫台秋室。清代修建。
附:
仙人遗迹水涟涟
南冶景观赏不完
天生一个朝阳洞
无限风光在凤峰
据明《嘉靖莱芜县志》记载:凤凰山在县南二十里。昔有凤凰鸣于其上,与仙人山相接。清乾隆《泰安府志》记载:凤凰山:县南二十里,与仙人山相接。状如翔凰,山顶平阔,四围峻峭,又名凤凰寨。山阳有安期洞,又名朝阳洞。
去凰凰山看朝阳洞,从莱城乘车只需20分钟左右即到山下,仰视可见洞口。路旁有一石碑,是1997年立的,命名紫台秋室,为莱芜市级重点文物。碑文曰:紫台秋室,又名朝阳洞,主要有明代莱芜县知县陈甘雨的题记、尼姑墓、清代开凿的紫台秋室、朝阳洞和凤凰山石崖等景观。
朝阳洞,早有耳闻,从未目睹,我们请山下朝阳酒家的田老板作向导。应该说,老田作向导是最称职的,因为上山的石阶和景观都是他投资修缮的。走过一片山坡花生地,一条石阶像天梯一样竖在眼前。石阶有300多级,顶端有一门,红底黄字:中天门。三面小红旗迎风招展。门上还有一幅对联,曰:来到半山坐一坐,再行一程天上天。一路攀援,我们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老田说,平时我们上上下下,像串门子一样,从山下到洞口,只用15分钟。我们看了看表,用了28分钟。
坐石小憩,山风拂面,顿觉神清气爽。仰望朝阳洞,(此处距洞口直线距离不足百米),四周佳木葱茏,悬崖陡壁。一种开黄花的树,在夕阳下分外耀眼,像油画般灿烂。老田叫它兰王枝,说是在莱芜境内,只凤凰山有这种树,春天绿,夏日黄,秋来红,真是天然风景树。
过中天门,是一段斜坡,松树遮天蔽日。裸露的岩石上,清水涓流,像游人额头的汗水,在透过树叶的阳光下泛着光亮。让人记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来。
又行5分钟左右,就到了尼姑墓。那石墓就是在石壁上硬凿出的一个洞。仰视,百丈陡壁,似一刀劈成,直上直下,中间连条石缝都没有。旁有吴仙祠,再向前几步就是明朝姑子坟。
沿老田修缮的石阶向上百余步,就到了朝阳洞。站在洞口,上有万仞陡壁,下临千丈悬崖,给人以挂在半壁的感觉。洞口高约3米,阔4米余,因洞里常有白色蝙蝠飞来飞去,故又名蝙蝠洞。洞前约有百平方米平台,并护以短垣。洞口,有明人少渠榜书--空谷。几株美人蕉有一米多高,碧叶宽阔,红头顶天。一棵天然桑葚树枝繁叶茂。缀满黄花的兰王枝,引来成千上万的蜜蜂,蜂鸣远播,逾显空谷幽静。我们的到来,还惊飞了栖息在悬崖绝壁上的几只野鸽子,山里人称崖鹁鸽,它们在空中盘旋了一圈,见我们并无歹意,又安心归巢。
朝阳洞的左侧就是紫台秋室,亦是在石壁上凿出的一洞,不过比尼姑石墓大了许多。
洞口有对联:藤萝萃扫千峰雪,苔蒲香传一殿风。紫台秋室的左侧石壁上,有明朝莱芜县令陈甘雨题的东鲁名洞四个遵劲大字。陈氏是明嘉靖年间进士,闽南人,千里迢迢来鲁中做七品县官,背井离乡,实属不易。
洞口石壁,名人碑刻,琳琅满目,古树参天,浓荫匝地。站在此处,极目远眺,新甫河似玉带绕山而过,四周重峦叠嶂,佳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莱芜八景二洞云连,就生于此。古时,位于城北两华里处的雅鲁山中,有一伏龙洞(又名狂狐洞),洞口朝北,直入南去,深不可测。每逢阴雨之季,伏龙、朝阳二洞同时生云,南云飘飘北去,北云悠悠南来。两云空中相接,阴阳相吸,合为一体,即降甘霖,堪称一大奇观。有诗为证:南北岐头两洞天,祥云飘渺远相连,人间最有苍生渴,好作甘霖济八埏。
在洞口小憩后,老田拉开电闸,朝阳洞里顿时灯火通明。刚一入洞,即见几只蝙蝠翻飞于洞顶,朴朴有声,氤氲潮气扑面而来,顿时感觉进入清凉世界。环视四周,光滑的石壁大汗淋漓,整个洞内滴水声声,像洋琴般美妙悦耳。走十余米,在左侧石壁上有一黑幽幽的洞口,曰仙人炕,是仙人坐卧修练之处,洞口有十几米见方,令人在洞口下坚一木梯,攀梯而上,在洞口探视,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只觉脸颊生风。老田说:此洞与仙人山相连,故而通风。洞顶怪石嶙峋,千奇百怪,矮处碰头,高处有几十米;窄处只能侧身而过,宽处可放一八仙桌吃筵,侍者斟酒也不觉拥挤。逾往里走,风光逾奇。老田说,洞深500多米。现已开发400多米。在400米的长洞里穿行,空气清凉、新鲜,无丝毫闷气之感,令人称奇。有老太太说,此洞与东海相连。青年人则云:“在朝阳洞烧火,雅鲁山的伏龙洞冒烟。众说不一,均系笑谈。究其真情,有待考证。
欢迎光临 莱芜社区论坛 (http://www.lwsq.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