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社区论坛
标题:
渔鼓:独特的传统曲艺形式
[打印本页]
作者:
春色满园
时间:
2012-2-17 14:32
标题:
渔鼓:独特的传统曲艺形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gif
(91.3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2-17 14:31 上传
魏述洋正在介绍渔鼓结构
莱芜渔鼓,又称道筒、竹琴,起源于唐代。以简板和渔鼓为伴奏乐器,始称渔鼓。宋明清时期渐兴盛发展起来,几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在我市就有这样一位渔鼓艺人,近日,记者对其进行了采访。
莱芜渔鼓的特点
我市的这位渔鼓艺人名叫魏述洋,今年58岁,口镇山口村人。
魏述洋介绍了莱芜渔鼓的来历。莱芜渔鼓,又称道筒、竹琴,伴奏乐器为渔鼓和简板。莱芜渔鼓是一种民间独特的艺术腔调。莱芜渔鼓大体分为下列九韵(七大韵):“天仙韵”、“公生韵”、“丑油韵"、“扬长韵”、“八叉韵”、“焦韵”、“归魁韵”及“鸡希韵”、“车合韵”(两小韵)。渔鼓调唱词信口拈来,唱腔嘶哑浑厚、婉转动听,吐字清晰,唱打混为一体,加上艺人精湛的艺术才华,或唱或白、说唱随意,往往惹得观众哄堂大笑。它的腔调幽默、诙谐。其见物唱物,见情说情,使观众心情愉悦。渔鼓的演奏非常方便,可以随时随地演唱发挥,是一种深受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莱芜渔鼓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改革,有的唱段糅进了地方戏的特色,使得莱芜渔鼓有了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地位。
作为第六代传承人,魏述洋在传统的基础上,对之进行了改革,加进了很多时代特色,有的唱段又有了地方戏的特点,使得渔鼓与人们生活更加贴近,赢得了更多观众的喜爱。目前,莱芜渔鼓已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与渔鼓的不解之缘
魏述洋从20多岁就开始学习渔鼓,至今已有近四十个年头了。随后,魏述洋向记者讲述了他与渔鼓的不解之缘。
魏述洋说,20多岁时他在口镇陶南村当时的“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工作,由于上过学,再加上有点文采,他被领导选中,进行文艺创作。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魏述洋认识了下水河村的渔鼓传人胥曰成,并接触到了渔鼓。第一次看到渔鼓表演,他就被这个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住了,并痴迷其中。胥曰成看到魏述洋是真心想学,就把魏述洋收为了徒弟。“渔鼓讲究的是见物唱物、见情说情、即兴表演。”魏述洋向记者介绍。他说,最早的渔鼓大多在街上表演,见什么事说什么事、编什么词。“每一次表演都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魏述洋说。
传承成了难题
与渔鼓打了半辈子交道,魏述洋对渔鼓的喜爱溢于言表。但当提及莱芜渔鼓的传承时,他的脸上又立即布满了愁容。“现在想找个传人太难了,没人学啊!”魏述洋说,“现在就是拿钱找人来学都找不到。”
魏述洋说,人们都对渔鼓有极大的偏见。“因为,渔鼓在旧时是街头叫花子的谋生手段,现在即使有人想学,但是碍于面子,一打听它的背景就又不想学了。”
对于现在的魏述洋来说,如果能找到一位传人,便是他最大的安慰,但这个“安慰”何时才能实现呢?“如果能找到一位传人,我倾家荡产也在所不辞。”他说。
相关链接:
渔鼓用竹筒制作,筒长100-110厘米,鼓面直径约7厘米,是一端蒙以猪皮、羊皮、鱼皮、蟒皮或油膜(猪膀胱膜)而成的一种乐器。渔鼓在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指法有“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
刘华
欢迎光临 莱芜社区论坛 (http://www.lwsq.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