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社区论坛
标题:
蟠龙梆子:老树发新枝
[打印本页]
作者:
对酒当歌
时间:
2012-1-14 16:16
标题:
蟠龙梆子:老树发新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gif
(110.3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1-14 16:14 上传
蟠龙梆子剧团正在表演。
蟠龙梆子,俗称老婆调,始于明末清初,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被莱芜市及周边的人们接受和喜爱,是一种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带有浓郁乡村气息的民间艺术。它的发展和成长阶段,充满了坎坷和艰辛,积累了多辈人的智慧和心血,逐步走向成熟。
蟠龙梆子发轫于何时?它的魅力在哪里?今后将如何发展?近日,记者来到钢城区辛庄镇下陈村采访了蟠龙梆子第七代传人韩克,听他讲述蟠龙梆子的过去与现在。
? 蟠龙梆子有三百多年历史
“蟠龙梆子俗称撮头子戏或老婆调,是一种老少皆知、人人喜爱、带有浓郁乡村气息的民间剧种,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韩克说。
据韩克介绍,明末清初,韩家兄弟(韩文、韩武)迁至当时的下陈家庄,并把撮头子戏带了过来。撮头子戏的最初表演形式是演员将木人托于头顶自演自唱,唱的多数是当地小曲,内容丰富多彩,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到十九世纪中期的时候,有个叫张成新的道士云游至下陈家庄,观其地势,如一条蟠龙环绕村南,与村北凤山呈龙凤呈祥之兆。见此风水宝地后,他定居此处。这位道士对戏曲情有独钟,会多种唱腔、戏剧武打动作及套路。当他看到撮头子戏艺人韩清成的表演之后,见韩清成嗓音条件极好,表演功底不错,而且能模仿多个年龄段的声音,所以多次找韩清成交流。最终,他和韩清成将韩家祖辈传唱的撮头子戏与本地的民间小曲融合为一种新的舞台戏曲艺术,并命名为蟠龙梆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喜欢蟠龙梆子的人越来越多。韩清成和张成新收韩元祥、韩祥庆、吕永奇(铁嗓鼠)、吕永玲(锦毛鼠)、韩祥(青白日鼠)等人为弟子,将所创戏曲精华尽数传授。韩元祥等人也不负众望,将蟠龙梆子进一步发展壮大。
? 老树发新枝
作为传统文化,蟠龙梆子同样受到了新锐文化的冲击。但是,在几代人的努力下,蟠龙梆子却发展得越来越好,俨然成为了一股崛起于泥土上的农民文化新生力量。出现这种情况,还要归功于韩克这个蟠龙梆子后起之秀。
据韩克介绍,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党的十六大会议召开,大力提倡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2002年10月26日,张佃山(硫酸厂退休职工)等人组织村里老艺人成立下陈村晚霞文艺宣传队,编排小品、三句半、小戏曲等节目。因张佃山年轻时学的是豫剧,当时表演的戏曲以豫剧为主。后来,张佃山在蟠龙梆子老艺人的建议下,开始整理蟠龙梆子的唱腔,准备恢复蟠龙梆子。
2004年,张佃山等人极力推荐韩克为队长,进入了蟠龙梆子的全面恢复发展期,在内容、表演形式、演出设备等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并将剧团注册为莱芜市钢城区蟠龙梆子剧团。剧团的发展曾遇到过困难,最低潮的时候演职人员仅剩11人,面临解散。上级有关领导听说后,不断到剧团调研,帮他们想办法。经过研究,剧团讨论出了新的发展思路,那就是改革。为了更好地保护蟠龙梆子,使蟠龙梆子能更好地传承下去,达到以团养团,韩克决定让剧团多元化发展,走向商业化、产业化的路子。
? 大胆尝试用贺岁片传承老剧种
如何把这一古老剧种传承下去?韩克开始从村里挖掘人才,并用身边的素材进行独立创作,每周坚持义务到附近小学向学生们传授戏曲表演技巧,在莱城、钢城、高新区建立多个联谊点,吸纳了一大批蟠龙梆子爱好者。剧团演职人员由11人发展到专职演员13人、兼职演员84人。“一场小戏好演,但要把蟠龙梆子这场大戏演好,不让这个剧种在自己这一代断根,就必须把蟠龙梆子当成一项事业,创出蟠龙梆子的风格和品牌。”韩克说。
从2007年策划全市“首届农民卡拉OK大赛”,到2008年拍摄12集蟠龙梆子戏曲连续剧《养个儿子不成器》,到2010年、2011年两部贺岁片的问世,再到两次登上央视荧屏,韩克和蟠龙梆子剧团变得家喻户晓。韩克也有了“爱折腾的80后农民导演”称谓。
提到正在筹拍的贺岁片,韩克说,现在社会上普遍关注的是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要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让子单飞。无意中看到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后,他灵机一动,“何不跟大导演PK一下,还能提高咱的知名度”。
“其实,单纯传承传统剧目难度比较大,拍贺岁片也是对古老剧种传承发展的一次尝试。”韩克说。
相关链接:
蟠龙梆子生旦净丑行当齐全,乐队以梆胡、弹拨、笛子、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调式为G调,主弦乐器弦法为6:3弦。丹田发声,唱腔柔美而有力、婉转而动听,尾音反差大似农村妇女骂街,并带有浓浓的地方风味。
欢迎光临 莱芜社区论坛 (http://www.lwsq.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