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社区论坛

标题: 莱芜旅游业的出路在哪里?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络鱼    时间: 2011-11-14 09:21
标题: 莱芜旅游业的出路在哪里?
本帖最后由 网络鱼 于 2011-11-14 09:21 编辑 % ]; T: Y% `+ C/ T+ W
" j; ?) e- z9 w' q: w4 e$ ]2 S
       工业有钢,农业有姜,这是莱芜的传统产业。当结构调整的步伐步步紧逼、服务业的重要性逐步被人们认识时,莱芜的旅游业也开始渐入佳境。
1 S# @9 }" X2 O! J; u3 j' N      莱芜旅游业真正意义上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房干村。依托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优势,房干村动起了生态旅游的心思,且一发而不可收,现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 W+ H1 }- A2 I4 I3 E; e$ D
      进入新世纪后,莱芜的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风生水起。吕祖泉、雪野三峡等景点相继涌现,极大带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发展。2010年底,我市共有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省级旅游强镇3个,省级旅游特色村5个,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6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2处,国家3A级景区4处。- W0 P7 }) E" x
      据统计,2010年,我市相关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亿元。
" e7 M5 ]+ y# s/ X7 m) d, t生态旅游何以步履维艰% |- `4 Y- J  L; A
      然而,莱芜旅游在跳出了坚实有力的一跃后,步伐却显得苍白无力。多年从业于旅游营销与市场开发的吕祖泉景区营销部经理朱建忠说,近几年,莱芜旅游景区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市场环境正压缩着莱芜旅游景区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u+ V. J4 q& q8 B: {
      连日来,走访了我市的几家生态旅游景区,大部分景点冷冷清清。; z3 C# e) h7 {/ g7 a8 x7 c
      生态旅游,何以步履维艰甚至停滞不前?
7 f3 U5 Q0 h9 d$ w! F% m4 o      朱建忠说,除房干、雪野农博园、雪野旅游度假区外,莱芜旅游景区建设水平低、管理水平低、发展后劲小、不重视宣传营销、景区缺少沟通联合,更有景区在旅游业绩提不上去后转而开发房地产、别墅群,没有形成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就拿建设水平来说,莱芜景区大部分是个人开发或村集体开发,缺少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园林施工,有些景区投资不少,收效极低,也没有形成差异化的可赏可玩的景观。”朱建忠说。
+ j4 J" T  {" i; a: K2 S       制约我市旅游发展的瓶颈,最根本的还是资金问题。“一个景区投进去几千万元根本看不见成效。我们这样的小家小户上哪去搞这么多钱呐。”一个个人开发的景区负责人说。
( y& G) _0 _5 K" t. v       纵观我市各个景区,缺乏资金始终是发展生态旅游绕不开的话题。“当然,管理跟不上、各个景区缺乏沟通、不重视宣传营销等,都是莱芜旅游发展的‘绊脚石’。”朱建忠说。
! L* d8 s& y3 v1 a/ ~$ A莱芜旅游,路在脚下7 M" y$ |' N. c! x: t* M
      在生态旅游之路上迷茫了几年的王石门村终于峰回路转:实力雄厚的山东香山森景旅游开发公司开始与王石门村合作。有了这个“靠山”,王石门党支部书记冯玉玺身上的担子一下子轻了不少。“与有实力的大集团合作,将松散的资源加以整合,可以使景区可持续发展。”冯玉玺说。$ G+ \' K8 Z& A+ b/ Q
       作为我市南部山区主打景区的莲花山景区,目前也成功引入东岳集团,探索出了一条景区发展的新路子。5 i/ c0 ]# g, Q  y0 X
       莱芜的景区绝大部分是以莱芜山地林岳资源建立的,自然生态景观占据了80%左右,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北部山区。对于生态资源整合,市旅游局副局长陈克剑说,近年来,经过调研,我们也发现了各景区“单打独斗”的劣势,正在努力做着资源整合的文章。2007年我市成立雪野旅游区管委会,负责北部、雪野湖周围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工作,从2009年开始成功举办三届航空节,并正在成为旅游大项目发展的高位平台和强大引擎。
$ q5 X) a; S' E, [       市旅游局还积极引导“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业六要素进行整合,推出我市“二日游”、“三日游”精品线路,深受省内外游客欢迎。此外,我市的“红绿之旅”、美食游、生态游、祈福游等特色线路也是较成熟的旅游业要素整合产品。另外,可以借鉴外地“一卡通”的经验,一卡在手,可以游遍若干个景区。





欢迎光临 莱芜社区论坛 (http://www.lwsq.cn/) Powered by Discuz! X3.1